第一篇 約翰福音的總結— 牧人,朋友,餧養
感謝主!帶領我在這裏與弟兄姊妹有交通。主最近實在給我有負擔,說到關於教會的事,每一次我訪問教會,看見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裏面就更有負擔。因爲在新約裏,教會是神的教會,教會是基督的教會,教會也是衆聖徒的教會。既是衆聖徒的教會,我們每一次看見衆弟兄姊妹,也就是看見教會了。
約翰的異象—基督與教會
聖經的負擔是一貫性的,雖然彼得的那一份是網魚,是得人;保羅的那一份是織帳棚,是建造教會;而約翰的那一份是補網,是解決教會難處;但是,新約的負擔卻是一貫性的。
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,主耶穌把他的門徒帶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,問說:「人說我人子是誰?」他們說:「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;有人說是以利亞;又有人說是耶利米,或是先知裏的一位。」主耶穌就說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西門彼得說: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。」主說:「西門巴約拿,你是有福的;因爲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」但是,主接着又說:「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;陰間的權柄,不能勝過他。」所以當彼得從父那裏得着啟示,認識到主的身位和工作時,主馬上就加上教會的啟示。不僅有對基督的啟示,也有對教會的啟示。當時約翰和其他門徒都在場,所以他們都聽見了關於基督和教會的啟示。
到了啟示錄第一章,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,當主日他被聖靈感動,就聽見在後面有一個大聲音像吹號一樣,說要把你所看見的達與七個教會。約翰聽見這個聲音,就轉過來要看是誰發聲;既轉過來,就看見七個金燈臺和人子行走在中間,在這裏約翰又看見了基督與教會的異象。
教會歷史上有一種講法,說約翰從拔摩海島放逐回來,回到了以弗所之後才寫約翰福音,約翰書信和啟示錄的。果眞如此,那麼他不但在該撒利亞境內聽見基督與教會的異象,更在拔摩海島看見基督與教會的異象。這樣的說法不一定完全準確,但即使說他寫約翰福音是在到拔摩海島以前,那麼他至少在該撒利亞境內,就已聽見基督與教會的異象了。約翰福音雖然從來沒有提到「敎會」這個詞,在約翰壹書、貳書也沒有提到。因這緣故,很多弟兄姊妹讀約翰福音,約翰壹書,貳書就讀不出教會來。但是大家不要以爲只有保羅才有基督與教會的異象。今晚我們要從約翰福音來看這一點。
約翰的結語—啟示加上啟示
約翰福音是怎樣結束的呢?可能你們對馬太,馬可,路加這三卷福音書的結束很清楚,可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約翰福音結束得很特別呢?
請看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第三十,三十一節:「耶穌在門徒面前,另外行了許多神蹟,沒有記在這書上。但記這些事,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;並且叫你們信了祂,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。」第三十一節是說明寫前面二十章的目的。他既已告訴你寫這本書的目的,本來可以收筆了,對一般弟兄姊妹來說這就是約翰福音。的確,這裏把前面二十章講得非常清楚,講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,叫我們信了祂,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;但是約翰福音並未結束在這裏。約翰福音還有第二十一章,好像寫完了還要再加上一章。
約翰福音是講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,叫我們信了祂可以得生命,這是何等高超的事!在這樣一本高超的書裏面,還有甚麼可以再加添的呢?在基督這個高超的啟示以後還要加上一章,可見二十一章非同小可。
最近主給我裏面有點感覺,啟示約翰福音最後的這一章就是講到教會,是與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的啟示相配合的。在馬太福音,當彼得從父神那裏得到啟示,知道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,接着主耶穌就說我要在這磐石上建造我的教會,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她。到了約翰福音我感覺是,約翰寫到二十章,說出了寫前面各章的原因後,聖靈就感動他,說,你要再加一章。加一章講甚麼呢?講教會。約翰福音就是講基督與教會。今天晚上我們來看第二十一章。
兩次打魚,兩種記載,兩種意義
約翰福音二十一章一至六節:「這些事以後,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,又向門徒顯現;祂怎樣顯現記在下面。有西門彼得,和稱爲低土馬的多馬,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,還有西底庇太的兩個兒子,又有兩個門徒,都在一處。西門彼得對他們說,我打魚去;他們說,我們也和你同去。他們就出去,上了船,那一夜並沒有打着甚麼。天將亮的時候,耶穌站在岸上;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。耶穌就對他們說,小子,你們有喫的沒有。他們回答說,沒有。耶穌說,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,就必得着。他們便撒下網去,竟拉不上來了,因爲魚甚多。」
當主耶穌呼召彼得的時候,他是個打魚的人。彼得不是釣魚,乃是網魚,不是一條一條的釣,乃是一網一網的網。主耶穌呼召他的時候對彼得說:你跟從我之後,你要得人如得魚一樣。這個呼召在五旬節應驗了,所以他站起來傳福音就有三千人得救,是一大網的魚。
主耶穌復活以後,向門徒顯現過兩次,都是記載在第二十章裏。彼得雖然已兩次看過主耶穌,還是想重操故業,於是又要回去打魚了,六個門徒也和他同去,他們一夜沒有打着甚麼。到了天亮,主耶穌在岸邊,就問他們有甚麼喫的沒有,他們說沒有,於是耶穌叫他們把網撒在右邊,就必得着。他們便撒下網去,竟拉不上來,因爲魚甚多。
這一處和路加福音第五章的記載非常相似頭看路加福音第五章,主耶穌到了海邊,看見有幾條船,耶穌就上了彼得的船,離開岸一點,向拿衆說話。講完之後,祂就說把船開往深處,下網打魚。彼得就說,主阿,我們整夜勞碌,沒有打着甚麼。這跟約翰福音二十一章「那一夜並沒有打着甚麼」很相似。整夜勞碌都是徒然,但是他說我聽從你的話便撒下網去,就打了很多的魚。中文聖經說連網險些破了,於是叫另一隻船來,把魚放在兩隻船上,船也幾乎要沉下去了。
這兩個記載不同的是,在路加福音那一章裏,中文聖經說網險些破了,就是快要破了,其實照原來的意思是,這個網就要破了,所以快快叫第二條船來幫助把魚裝上。路加沒有告訴我們到底那一網有多少魚,也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有沒有失去魚。
而約翰二十一章的記載是,「西門彼得就去,把網拉到岸上,那網滿了大魚,共一百五十三條;魚雖這樣多,網卻沒有破。」一百五十三條,條條都在,沒有漏掉一條。路加五章沒有記載魚的數目,約翰二十一章卻記得一清二楚。這是約翰福音與路加福音不一樣的地方。
愛我比「這些」更深麽?
第十五節:「他們喫完了早飯,耶穌對西門彼得說,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?彼得說,主阿,是的,你知道我愛你。耶穌對他說你餧養我的小羊。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,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麼?彼得說,主阿,是的,你知道我愛你;耶穌說,你牧養我的羊。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麼?彼得因爲耶穌第三次對他說,你愛我麼?就憂愁,對耶穌說,主阿,你是無所不知的,你知道我愛你。耶穌說,你餧養我的羊。」
這裏的「這些」到底是指着甚麼東西?是餅還是魚?對我們來說能釣到一條魚已不容易了,但對漁夫來說,網到一大網魚,那才興奮無比呢。凡是網魚的人,在他骨子裏,血輪裏就喜歡網魚,尤其在一夜勞力後,沒有網着甚麼時,這一網卻網了一百五十三條,得着這麼多魚,你想這有多興奮!這樣就把整夜的勞碌都忘記了。一百五十三條,是何等叫人興奮的數字。主耶穌就問他說,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愛我比「這些」更深麼?你愛我比「這些」網魚的興奮更深麼?主耶穌問了他三次,每一次問了之後又重複一次。
在我年幼的時候,聽過關於這段經節的一篇信息:主耶穌問彼得,你愛(Agapao)我比這些更深麼?希臘文的Agapao是神聖的愛,神的愛,很高的愛。主耶穌問說,你用這樣的愛愛我比這些更深麼?那時彼得就回答說,主阿,是的,你知道我愛(Phi-leo)你。這裏彼得沒有用「神聖的愛」,只用「友誼的愛」(Phileo)來愛主,不是那麼高,而且相當普通;主耶穌第二次再問他是否用「神聖的愛」來愛祂?彼得又說,主阿,我用「友誼的愛」來愛你;第三次主又問他,但這次主沒有問彼得是否用神聖的愛來愛祂了,只是問彼得:你是不是用友誼的愛來愛我?彼得因爲主耶穌第三次問他,就憂愁,說:主阿,你知道我用友誼的愛來愛你。
那時我還是個中學生,聽了這一篇道印象很深刻,說主耶穌問彼得是不是用「神聖的愛」來愛祂,如此高的要求,彼得構不上,他只能說,主阿,我是用「友誼的愛」來愛你;主再一次問彼得,看他是否能再升高一點,彼得還是用友誼的愛來愛主,所以到了第三次,主耶穌只好降低社的標準,說你是不是只能用友誼的愛來愛我,彼得就說,主阿,你知道我是用友誼的愛來愛你。我相信在座的弟兄姊妹有人可能聽過這樣的信息。聽了這樣的信息總是叫人有定罪感,覺得自己也像彼得一樣。神的要求很高,我們構不上,所以逼不得已,要主來降低祂的標準。那時我聽了這篇信息,只感到自己構不上,那裏還記得下面主耶穌說:要餒養祂的小羊。
最近我讀啟示錄前三章,約翰在拔摩海島看見異象,並聖靈寫給那七個教會的書信。我非常驚認的發現,非拉鐵非的教會就是Phileo-adelphos,Phileo和adelphos加起來就是用友誼的愛來愛弟兄。不是Agapao- adelphos,而是Phileo-adelphos。像非拉鐵非這樣屬靈,這樣水準高的教會,怎麼是用友誼的愛來相愛,而沒有用神聖的愛相愛呢?
當主耶穌問彼得的時候,他說,主阿,你知道我用友愛來愛你,主就說,你餧養我的小羊。再問他你是不是愛我?彼得說我是用友愛愛你,主說,你牧養我的羊。第三次再問彼得你是不是用友愛來愛我?彼得說,主阿,是的,你是無所不知的,你知道我是用友愛的愛來愛你。主說,你餧養我的。
彼得是一個打魚的人,喜歡看見一網千斤,但是這一次給他看見,雖然這麼多的魚,網卻沒有破,居然一條也沒有失掉,而且每一條都需要照顧。很多時我們說,感謝主,主祝福敎會,加添教會的人數,一百五十三條,雖然這麼多,網卻沒有破;但是主還要問,你愛我比「這些」更深麼?當看見外面這麼多的結果,一百五十三條,一條也沒有掉,興奮得不得了。在興奮的時候,主就告訴我們說,如果你實在愛我的話,你要養這些小羊。
網魚:興奮而轟烈牧羊:默默地耕耘
餧養羊跟網魚不一樣。網魚興奮得很,餧養羊就不是那麼宏偉的事啦;網魚是一件很光彩的事,一下子就打了這麼多,大家聽了也很興奮,但是要照顧啊!如果彼得用友愛的愛愛主眞的搆不上的話,主就對彼得說,彼得你不夠啊。這樣主也不會把小羊交給他照顧了。我們今天常以自我爲中心,網了一網魚,打了一百五十三條,就覺得很光彩了,但是主要問你,你到底愛不愛我?你不需要去分析到底是神聖的愛,還是友誼的愛。主不要你去想你構不構得上,主說,餧養我的小羊。我們從主那裏得着一點的話語,不要一直停留在自我中心裏,主總是要我們去照顧教會裏需要照顧的人。
教會的往前不是說一次得了一百五十三個,把數字報告一下就可以了,乃是每一個都需要照顧。網魚的人是有他的一份,就像彼得的那一份一樣,但教會裏面還需要有人來牧養,需要有餧養小羊的,默默無擊,沒有光彩,更需要多付代價,極其勞苦。打魚一網可以網很多,但是要一個一個照顧,卻非常花時間和代價,需要與他們建立關係,作他們的朋友,因為爲每一個人在教會裏面都需要有朋友。
很多時候我們以爲餧養一個人,就是講一篇道給他聽。但是光是聽道不能應付他們的需要。尤其像香港教會這樣蒙主的祝福,教會有這麼多弟兄姊妹,如果有一兩個新的進來,看見弟兄姊妹個個都很屬靈,在主裏面個個都很剛强,就會覺得在這裏沒有他們的份。這些新的人需要照顧,必須有人去和他們建立關係。雖然彼得說,主阿,我用友愛來愛你,但主沒有說這個不夠,不行,祂仍對彼得說餧養我的小羊。
教會:麻雀找着房屋,燕子找着掩雛之窩
友愛是需要的,我們當中向來甚少提這些事情,好像在教會裏怎麼能提友愛呢?我們教會都是講屬靈的交通,講來講去,很多人在教會中就找不到地方,沒有他的角落可以落腳。剛才我們唱六百十五首,神的居所眞是可愛,爲甚麼可愛呢?因爲麻雀燕子都可以找到牠們的地方。有好多小麻雀他們都需要在教會中找到自己的地方。
記得在十幾年前,美國有些地方聚會空氣很强,他們只要年輕人,不要年老的,他們覺得年老的太慢,又不大盡功用,如果三次聚會不盡功用,就不要你了。這個眞的是教會麼?微弱的麻雀找不到落腳之所,小燕子也找不到菢雛之窩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,我們必須看見教會是衆聖徒的家,每一位聖徒來到敎會中就必須說這是我的家,我有一份,你要趕我都趕不走。不要趕走小麻雀,要與他們作朋友,不要讓屬靈的味道把他們嚇跑了。
不錯,教會的確有網魚的,但是也需要有牧養餧養的,並且牧養和餧養是用友愛。最近主給我有一點的開啟,我們都可以彼此作朋友,在教會裏面實在是需要朋友。我們以前是不提社交的,其實最準確最健康的說法是,教會生活就是我們們的「社交生活」。我們是蒙主拯救的人,和世界沒有相同的地方,沒有辦法再與世人交往下去,而在聚會和生活中就和弟兄姊妹調在一起,教會就是我們的生活。「基督是生命,教會是生活」,這個說法耳熟能詳。但是請問一下,我們到底有沒有看見,弟兄姊妹在教會中有彼此交往的需要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神造人是要人和人有在一起生活的需要,我們沒有辦法單獨。若你要把一個人隔開,這是相當嚴重的刑罰,我們必須和弟兄姊妹羣居在一起。教會裏面友誼是確實需要的,因此聖經裏是用友愛來餧養小羊。
很多時候我們在餧養人時,多關懷一點他們日常的生活,關心他們在人生種種光景,然後幫助他們到主面前有一點的享受和經歷,這比講五篇,十篇道更有用。要摸到他們裏面的感覺,使他們覺得你實在是他們的朋友,能夠無所不談,有事馬上就想起要與你傾訴,而不是覺得你是一個屬靈大漢,敬而遠之。這才是教會應有的光景。
這不是說笑話,教會裏實在有這個需要,實實在在的顧到人的需要。當然教會不是解決社會問題,不是把教會變成社會福利單位,這不是我的感覺。但是,所有的弟兄姊妹必須在教會裏面找到他們的角落,曉得教會是他們的,,他有一份在這裏,你趕我都趕不走。我們必須寶愛每一個聖徒,每一個弟兄姊妹都是可愛的,沒有一件事是値得犧性任何一個弟兄姊妹的,這就是養主的小羊。
彼得雖然用友愛愛主,但主仍放心把餒養小羊的事交給他。第二次又問他,你愛我嗎?彼得又是用友愛。主說,你牧養我的羊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小的羊需要養,大的羊也需要牧養,教會裏所有的弟兄姊妹都需要餒養,不要說年長的不需要,負責的弟兄姊妹不需要,而是人人都需要。千萬不要說在敎會裏面只有單行線,一批此的人單是給,只是在那裏牧養,另一批人單是被飯養。不是的,我們需要互相倭養,教會裏所有的弟兄姊妹都有兩方面的需要,不單是餒養,也是被養。年輕的弟兄姊妹也能夠牧養大的羊,老的羊。把你所享受到的,所得着的,交通給他們。不要等到有了問題,才找人交通和幫助。
網魚人:只算得魚多少
牧羊人:總看失羊幾何
網魚人和牧羊人有很大的區別。主耶穌是眞正的好牧人,祂說好牧人是爲羊捨命命。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,祂告訴我們,一個人有一百隻羊,失掉了一隻,他把九十九隻都留下,去找那一隻,直到找到了,把它放在肩上帶回來,這就是牧養;而網魚的網了一百多條大魚,少幾條多幾條不在意,差別就在這裏。網魚的人在意還留下多少,這裏有一百五十條,即使失了五十條,還有一百條。但牧人的心,總是看失掉了幾隻,他不看留下多少,即使留下九十九隻,仍是不夠,還要去找回那一隻。
香港教會很蒙恩,常來聚會的最少也有一千四百人。盼望你們不要看留下多少,你們要接受負擔,到底有多少個失去的,即使有一個不在,也是太多了!好像牧人,有一百隻羊,留下九十九隻,還是不夠。有一首詩歌說,九十九隻羊安队羊欄裏,但有一只到了外面去,在曠野,有人就問牧人說,你有九十九隻還不夠嗎?你還要出去找那一隻嗎?是的,還不夠,只要有一隻羊在外面,就要去把那隻找回來,這就是教會。不要說我們現在有這麼多人,去年五十個,今年一百個,太好了,但是中間卻掉了五十三個,這是不應該的。
一顆牧養的心
在這一章給我看見,敎會不單有網魚的,教會更有牧養的。不要以爲彼得是網魚的,但彼得後來卻成了牧人,我信他實在進入這個負擔。當他寫彼得前書的時候,他說:「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,」(彼前一1)他是主所呼召的,也是主所差遣的。主對彼得的呼召非常特別,要他得人如得魚。在屬靈一面,他是網魚,經過約翰福音廿一章之後,很快就到了五旬節,他打了一大網的魚。
但到了彼得前書,彼得的負擔就很清楚。彼前五章一節:「我這作長老,作基督受苦的見證,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,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。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羣羊,按着神旨意照管他們;不是出於勉强,乃是出於甘心;也不是因爲貪財,乃是出於樂意。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,乃是作羣羊的榜樣。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,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是。」很多時候弟兄姊妹以爲這段話是對長老說的,與自己無關。
當然作長老的必須聽,因爲要有一顆牧養的心。這裏說到要作羣羊的榜樣。在教會中,有人會誤以爲長老是一個地位,其實不是一個地位,而是一種服事和負擔詹。怎樣的負擔呢?乃是在教會中作羣羊的榜樣,不是轄制弟兄姊妹。不要以爲長老是牧人,其他人是羣羊,需要養。在這裏,主耶穌是大牧人,我們都是羣羊。在教會裏面有領頭的羊。誰是教會裏負責的,誰就是在羣羊前頭望着主的人,跟隨牧人的帶領的,作模範,作榜樣,領頭一同跟隨主的人。
在這樣的帶領裏面,只看見主,只看大牧人,不看其他。我們都需要有牧養的心,照顧弟兄姊妹。而這個牧養的心,在教會裏必須是普遍性的,不光是牧養小羊,也需要收養老羊。盼望弟兄姊妹都看見這個,在教會裏面所有弟兄姊妹都需要照顧,用禱告來彼此扶持,用對主話語的享受來彼此餒養,在教會中必須有這樣的氣氛,這樣的光景因爲這是衆聖徒的家。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,在神的家裏,必須滿了平安喜樂的氣氛。人人都有他的一份,都有他的角落,他們就覺得這是我的家。有了這個感覺,就會把肩膀擺進去,教會就能往前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,這不是一個道理,必須付諸實行。這就是非拉鐵非的教會。
要在教會中找到朋友,彼此有敞開的門
非拉鐵非不是Agapao-adelphos,而是Phila-delpheia,滿了友愛的氣氛,在這裏你找得到朋友。年輕人不要到世界裏去找朋友,要在教會裏面找朋友,盼望不但是年長的在年長當中找到朋友,年長的也要與年幼的成爲朋友,這是何等的善,何等的美!在教會中年幼的也可以和年長的交通,把你們所享受的分給他們,把你們所得着的分給他們。年長的也把你得着的那一份給年幼的,年幼的打個電話給年長的互相有禱告,不要花那麼多時間跟你的朋友說閒話。這是教會正常的光景。
在寫給非拉鐵非教會的信中,主說,我賜給你一個敞開的門。從前我們的領會是,這個敵開的門是福音的門,工作的門,這個教會必定有好多工作很成功。我並不是說沒有那一面。但要留意這個非拉鐵非是Philadelpheia,就是在教會當中,在弟兄姊妹中間有一個敵開的門,沒有隔牆,這實在是一個「一」的見證。這個「一」的見證,不是道理,這是教會的立場。教會的立場就是基督身體合一立場,必須看見在教會中,弟兄姊妹沒有隔牆,彼此之間都有敵開的門。
眞正的朋友—叩門給你開門的人
我們知道路加福音是講到主耶穌爲人的那一面,特別多講到朋友。在十一章主耶穌敎導人怎樣禱告,禱告完了以後,祂就舉一個比方:「耶穌又說,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,半夜到他那裏去說,朋友,請借給我三個餅;因爲我有一個朋友行路,來到我這裏,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。那人在裏面回答說,不要攪擾我;門已經關閉,孩子們也同我在牀上了;我不能起來給你。我告訴你們,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,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,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。」
在這裏說到有兩個朋友。主說,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,半夜到朋友那裏去,說,我有一個朋友到我這裏來。如果你看上下文,屋裏的朋友是主耶穌,他是罪人的朋友,祂是稅更和罪人的朋友;我們信了主之後,祂就眞正成了我們的朋友。何等朋友恩主耶穌!主耶穌的確是好朋友。半夜我們有另一個朋友來了,我們就去即門找我們的好朋友(主耶穌),好叫我們的朋友得幫助。
甚麼是朋友?當你去叩門,給你開門的就是朋友。主耶穌就是這樣的朋友,所以祂給非拉鐵非教會一個敵開的門。我們隨便到那個朋友的家去,門都是敵開的。你一叩門,他就開門。盼望我們當中有這樣的光景。
這就是非拉鐵非的教會,這也是教會蒙福的路。每一個弟兄姊妹都覺得這是我的家,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的實際寫照,不一定像你想像的那麼高,但卻是非常實際。
巴不得我們都看見,在約翰福音前二十章關於基督的啟示,這麼明亮,這麼清楚,主還要加上這最後的一章,關於教會。教會不單有網魚的一面教會更要有牧養的一面,是非常的實際。每一個弟兄姊妹都在教會中找到他們的那一份,都能找到他們的朋友,也都能經歷那敞開的門。
主對非拉鐵非教會得勝者的應許,是使他們在神的殿裏作柱子,不再出去。若是教會有這樣的光景,每一個弟兄姊妹也必有得勝的光景。得勝的光景是怎麼樣?好像沒有講得很榮耀,其實得勝的光景就是在教會中,人人擺上他自己的一份,不再離開,這就是教會。盼望主憐!我們。(毅)
第二篇 – 希伯來書的總結— 信,望,愛
希伯來書十章十九至二十五節:「弟兄們,我們既因耶穌的血,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,是藉着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,這慢子就是祂的身體;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;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,身體用清水洗淨了,就當存着誠心,和充足的信心,來到神面前;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,不至搖動;因爲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;又要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彼此勸勉;既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。」我們的負擔是爲着教會。新約中有些書信是專門講到教會的,正面的有以弗所書,反面的有哥林多前書,還有如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,都是講到教會的。有些書信根本沒有提到教會一詞,我們就很少從其中想到教會。
今天早上我們要來看希伯來書。
希伯來書總結於教會
年輕的時候我讀到一本希伯來書的註解,講到它是一本對比的書,講到主耶穌遠超過天使,遠超過摩西,比亞倫更高,祂所立的新約比舊約更美。希伯來書確是一本對比的書,說出主耶穌的超越性。十多年前很多弟兄從希伯來書看到過河的人,非常寶貝;但弟兄姊妹可能對希伯來書的看見,不過是個人的,當中許多警告的話,勸勉的話,都以爲只爲着我們個人的。
在希伯來書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詞,就是「往前來」。第四章十六節,「我們來到施恩寶座前」,第七章廿五節,「我們要來到神前」,十章也說,「來到至聖所」。這裏一再呼召人「來」。不僅是個人的來,更是團體的來。
希伯來書最後的四分之一是講到教會。
像約翰福音一樣,希伯來書前面許多章講到基督,最後一個段落才講到教會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迫切需要再看到基督與教會的異象,不僅是看到基督,也要看到教會。
大祭司在神家中治理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希伯來書十章十九至二十節:「弟兄們,我們既因耶穌的血,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,是藉着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慢子經過,這慢子就是祂的身體。」我們常常把這段話應用在個人方面。每一次我們來到主面前,都覺得主爲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。可是這不僅是爲着個人的,也是爲着團體的;不但個人需要藉着祂的血進到至聖所,就是聚集的時候,也需要藉着祂的血,對付消極的一面,一同進到至聖所,進到靈裏。
二十一節說,「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」。「大祭司」一詞在希伯來書非常特別。其他地方講到主耶穌是大祭司,祂將自己一次的獻上,就坐在父神的右邊,爲我們代求;但是這裏講到有一位大祭司是治理神的家。
如何顯出這位大祭司在治理神的家呢?
教會的聚集乃是大祭司在這裏治理神的家。教會的聚集不僅是幾個弟兄姊妹的聚集,不僅是長老們,負責弟兄們的聚集,乃是衆聖徒的聚集,有大祭司在這裏治理。
體恤軟弱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盼望我們都能看見這一點。平時我們以爲坐在前面的弟兄比坐在後面的分量多一點。其實不然。紐約有一位弟兄,因着環境的關係,幾個月才見他來聚會一次,但是每一次他來了都是坐在第一排而且非常投入,也開口禱告。若信息以後有時間分享的話,他總是把他在聚會裏得着的擺出來。你若不瞭解他,還以爲他在教會中經常參加聚會,相當的積極進入呢!
我不是鼓勵大家减少聚會和服事,我是說若你的環境與這位弟兄相似,請不要內疚而坐到最後面,也不要不敢開ロ,以爲這不是我的聚會,不要等到我的情形好轉,環境改變,再稍微坐前面一點;等我的困難解決了,每一週都能來服事了,我才配坐第一排,配在教會中盡功用。不要這樣想。每一次我看見那位弟兄進來,聽見他禱告,作見證,實在非常得着供應。
教會的聚會不是要求人達到了相當水準,相當程度,才可盡功用。我每次見到那位弟兄就滿了喜樂,因爲即使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,他也能夠進到聚會中,也不停止同弟兄姊妹的交通。他有這一點的看見,就是有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了。
希伯來書四章講到大祭司體恤軟弱。我實在相信主體恤了這位弟兄,所以他每一次來聚會,心裏很坦然。我相信他每一次這樣來,必定對他個人的生活有幫助,不但聚會藉着耶穌的血坦然進入至聖所,在他個人的生活中更能如此。因爲他來聚會,弟兄們沒有側目相看,招待的也沒有說第一排是留給那些常常來聚會的,弟兄你就請後面坐吧。在教曾的聚會中,遲到的也可以坐到前面來嘛。我不是致勵你們遲到,但這樣「坦然」進前來的態度,就是牧會聚會應有的光景,也是教會聚會的正常氣氛。
讓我們、讓我們、讓我們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二十二至二十四節,和合本沒有將一個重要的詞—「讓我們」—繙出來。讓我們,讓我們,然後才是不可停止聚會,眞是好阿!
二十二節說:「並我們心中天其的虧欠已經灑去,身體用清水洗淨了,就當存着誠心,和充足的信心,來到神面前。」這樣譯法跟英譯的味道不一樣。英文說:「讓我們存着誠心,和充足的信心,來到神面前,因爲我們心中天其的虧欠已經灑去了,身體用清水洗淨了。」二十三節說:「讓我們堅守所承認的指望,不至搖動,因爲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。」二十四節說:「讓我們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」讓我們,讓我們,再讓我們。讓我們作甚麼?「讓我們存着誠心,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。」讓我們的信心再得着保證。感謝主,我們都有一點信心,可是需要常常都得着保證。
「讓我們堅守所承認的指望。」我們裏面都有一點指望,但是每次聚會,「讓我們堅守所承認的指望,不至搖動,因爲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。」
「讓我們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」這裏講到信,講到望,也講到愛。
讓我們的信心重得證實;讓我們的盼望再蒙堅固;讓我們的愛心再被激發。這三節聖經何等有意!
信心得證實,盼望得堅固,愛心得激發:顯於衆聖徒聚會
信,望,愛這三件事,都和教會息息相關。在新約裏給我們看見:教會是神的教會,教會是基督的教會,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。因此我們需要信心得着證實,盼望得着堅固,愛心得着激發。
要對神有信心,對主有盼望(「基督在我們心裏成了榮耀的盼望。」西一27),對弟兄姊妹有愛心,所以每一次教會的聚集,信,望,愛三方面都該得着加强。我們若是看見有大祭司治理神的家,就有「讓我們,讓我們,再讓我們」的態度,這樣怎麼會停止聚會呢?勸勉人來聚會作用不大,除非看見教會是神的家,衆弟兄姊妹都有份,在教會裏不分彼此,只有「我們」,這樣才不會停止聚會。
最近和弟兄姊妹交通教會會的事。有人反應很好,叫我對那些弟兄姊妹再講幾遍。這話聽起來好像只有別人需要聽,這就是沒有看見甚麼是教會的聚會。教會的聚會是甚麼?是「讓我們」。是美好的團體見證,不分我們,他們,只有「讓我們」。凡是說我們,他們的,就是還沒有看見甚麼是教會的聚。
每一次教會的聚會,都要見證「讓我們」。不僅看見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,還需要要有一個氣氛,就是一同來到至聖所,來的時候更是讓我們;讓我們的信心都得着證實,讓我們的盼望都得着堅固,也讓我們的愛心都得着激發。
每一次來聚會,都盼望我們有一樣的感覺,就是我們都是不配,但我們卻是受主的歡迎,這就是教會的聚會。
要「激發」不要「惹氣」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最近我花時間讀「激發」這個詞。這一個詞和另外一個詞「惹氣」有一點接近,在Strong的彙編裏兩個詞是連在一起的。一個是希伯來書中「激發愛心」的激發(Paroxusmos);另一個詞就是用在以弗所書第六章四節,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的惹氣(Parorgizo),一個是「激發」,一個是「惹氣」。這兩個字看來相近,其實差別很大。惹,就是惹出氣來,把怒氣惹出來,是消極的;激,就是將愛心激發出來,是積極的。
在教會生活中我們都非常的接近,難免會彼此影響,不像有些團體在星期天好像社交一樣,彼此握握手,保持距離,互不侵犯,相安無事,既不激發也不惹氣。我們卻是很相近,不但是夫婦相近,父母兒女相近,所有神的兒女都相近。我們是在激發呢?還是在惹氣呢?在教會的聚會中,主常常說話,爲着要證實我們的信心,堅固我們的盼望,激發我們的愛心,而不是爲着要惹動我們的怒氣。所以聚會中與弟兄們交通必須注意,聽的時候要爲自己聽,不要爲別人聽;講的時候要講給自己聽,不要帶着動機和目的講。
趨向極化就是分門結黨之始由於我們在平時沒有機會講話,所以在聚會裹就隨己意講,這不對。我們要看見在教會不分「我們,「他們」,在教會中不僅不能分門結黨,也不要有極化的味道。可能我們沒有明顯的分門別類,但我們卻極化在一邊,這個總是分門結黨的開始。
因此在教會裏講話不要帶色彩,分享都是就着主給我們的一點來分享,主給我看見的:已經證實了我的信心,堅固了我的盼望。我就用這些話來激發愛心,而不是去惹動人的怒氣。
教會聚會是衆人的,不要帶着一個感覺:我是我,他是他,他需要聽,我不需要聽。我們都需要聽主的話。我們必須看見,每一次聚集,主總是向教會說話,而這些話總該是幫助人,使我們對神的信心更加得着證實,在主裏的盼望更加得着堅固,也更加激發我們對聖徒的愛心。
不可停止我們自己的聚會
二十五節,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」。中英文聖經時法有點不同。中文說,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」。央人成,「不可停止我們自己的聚會」。到底這裏是你抑我們?中文語氣好像一個局外人說:你們不可止聚會;但是英文的語氣倒像一家人自勉說:我們不可停止我們自己的聚會。
「自己」這個字在希臘文非常特別,這個字有時可繙作「自己」,但感覺上也包括「你們」的意思,用這個字形容救回是最好不過了。若今天我給你們一篇信息,只說,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」,那麼我對教會的聚會,就仍然沒有甚麼看見。
如果改說,「讓我們彼此不要停止(自己的)聚會」,味道就不同了,這個味道在語言上很難發表。「自己」這個字在很多地方用到,比如說,以弗所書第五章,形容丈夫與妻子的關係,就是基督與教會的關係。在那裏「自己」這個字用了好多次,說丈夫要愛「自己」的妻子,其實那裏的意思是說,你的妻子就是你自己,兩個就是一。
下面說到妻子要順服「自己」的丈夫。作妻子的當然只有自己的丈夫,但爲甚麼還要說「自己」呢?意思是兩個人就是一個,丈夫的短處就是妻子的短處,妻子的長處就是丈夫的長處,若是作妻子,作丈夫的看見這一點,婚姻上會有很大的改變,就不分你、我,乃是我們。這就是「自己」這個字的含。
因此不要放棄我們「自己」的聚會,每次來了也不要想這是我個人的聚會。聚會是所有弟兄姊妹的,坐在前排的千萬不要以爲只有自己在盡功用,坐在後面的就不是在盡功用,我們都要盡功用,不要停止聚會。
我們對聚會的態度如何,就講出對教會的看見有多深。這節聖經很有意思,它說不要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。我們信主的人一直都在聚會,但是千萬不要把聚會當作習慣。不聚會才是習慣,這是聖經說的。「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價了的人」;不可停止聚會,因爲停止聚會會變成習慣。
是例會,不是慣會
任何一個正常教會性的聚會都不是習慣。我這次回到遠東來,聽見弟兄報告時說到「例會」,這很好。歌會的聚會是例會,但不是「慣會」,我們們必須規定一定的時間,不然人不曉得甚麼時候來聚集例會是爲着時間上的肯定,但不是慣會,沒有一個聚會該是習慣式的。
在這裏聚會的年長聖徒,可能參加擘餅聚會有四十年之久了。有年長的弟兄姊妹,自從這個會所啟用至今,每次聚會都來,他們參加的不是慣會,而是例會。這二者有甚麼不同呢?
慣會的內容一定是老套,陳腔老調,但教會的聚會沒有一個是這樣的。可能是同樣的時間,地點,唱詩,禱告,讚美,然後擊餅,有弟兄起來說點話。形式上好像是差不多,但這是例會,不是價,會。因爲每一次主都有新鮮的話,叫人信心得着證實,指望得着堅固,更清楚教會是神的教會,是基督的教會。看見教會是基督的教會,無論經過甚麼樣的事情,祂要負責任!主說:我要建造我的教曾,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她。我們是滿了盼望,為6 6可激發不是單線的,一定是雙方面的。不僅有弟兄6古,扶持都成了激發,都成了很重要的一環。教會右有這樣的光景,那麼每一次我們都會迫不及待的要來聚會。
每逢聚會都要增加信,望,愛,都要看見教會是神的教會,教會是基督的教會,敎會也是衆聖徒的教會。這樣我們就會有點負擔,爲那些不常聚會的人禱告,停止聚會也就不會成了習慣。因爲少了一次教會的聚會,就失去許多的恩典!
希伯來書的寫法非常的有意思,等到十章寫完,後面還有第十一,十二,十三章,這三章講甚麼呢?第十一章講信,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,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。所以教會每一次的聚集,都是叫弟兄姊妹的信心得着證實,回去就有信心的流露。如此,教會的聚會跟日常的生活就不脫節,如果人員正在教會的聚會裏得着享受和幫助,都會將那一份帶回日常的生活裏,不但信祂,也信祂賞賜那些尋求祂的人。
然後到了第十二章,這章沒有用到「盼望」這個詞,但這裏說,「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,如同雲彩圍着我們,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,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,仰望爲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」,這就是我們的盼望。我們看見許多的見證人,叫我們裏面得着鼓勵,前面第十一章講了許多信心的偉人,叫我們的信心更加得着證實。他們圍繞着我們,我們就能夠放下,能夠脫去,能夠忍耐,也能夠奔跑了。
只見耶穌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正常的教會聚會,總是把我們帶到不見一人,只見耶稣的情景。若是看人,就不會堅固盼望;若是看主,才能得着堅固。盼望每一次的聚會,不管誰在這裏講,你都不要看這是誰,只求把我們帶到主那裏去。
約翰在啟示錄第一章裏,聽見很大的聲音,好使吹號的聲音,回頭就看見七個金燈臺,人子行走在當中。他沒有看見高大的人物發出宏亮的聲音來,只看見七個金燈臺和人子行在其間。教會的聚會必須是這樣,不是把我們帶到人面前,乃是把我們帶到神面前,也把我們帶到「只見耶穌」的情形。
彼此相愛,彼此接待,彼此勤勉:顯於衆聖徒的聚會
第十三章一節說,「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,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」。過去我認爲希伯來書是非常的高,一直到第十一,十二章還是很高,最後的一章已經是過了最高峯,好像講來講去都是愛弟兄,接待客旅,平淡無奇。但是這次主給我看見不是這樣的。如果教會的聚會正常,我們定規在信心上是個尋求神的人,在盼望上只仰望爲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,在衆聖徒中自然就存弟兄相愛的心。
弟兄相愛這個字就是非拉鐵非。我們講過非拉鐵非就是友愛。第二節說,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,這十分有意思。香港跟紐約很相似,常常有弟兄姊妹路過,客人比紐約的還多,無論是往東、往西,從南往北都要經過香港,所以這裏就有接待的福分。教會應該有弟兄相愛的光景,是非拉鐵非,也應該有愛心接待。
「接待」這個字跟愛有關係。非拉鐵非是用友愛來愛弟兄們,而甚麼是接待呢?就是對陌生的人用友愛去愛他們。要愛弟兄還容易,愛陌生人就不容易了。一般人對陌生人都會有一份恐懼感。怕不曉得對方的背景,怕他佔你的便宜,對你不利,當然在現實社會裏確是如此,但在教會卻不該是這樣,我們不但是弟兄相愛,還要擴大去愛那些陌生的人,在敎會裏不該懼怕陌生人,只該用愛接待陌生的人。因此擊餅後介紹外地來的人,既甜美又合乎聖經,尤其合乎希伯來書第十三章。
不僅有弟兄相愛,還有用愛心接待,這樣弟兄姊妹就覺得這是我的家。教會裏麻雀,燕子可找到家,連外面來的人也覺得他在這裏是受歡迎的。當教會生活顯得實際時,生活和聚會就是一致的。參加聚會之前在主面前有點準備,不隨便,讓主的光來光照,需要潔淨的地方,求他的血來潔淨。但來了就不要有單獨的感覺,不要以自我爲中心,要認定這裏有大祭司治理神的家。來到聚會中就要有個感覺說,是讓我們,讓我們,再讓我們。如此我們就不會停止我們的聚會。
第十章二十四節提到另一點,「又要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」,這裏又有一個彼此。二十五節更好的譯法是,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勸勉」,這裏沒有彼此。聖靈寫希伯來書是非常的有意思。我們來的時候是一起來,需要彼此的勸勉,可是到了聚會時就不分彼此,都是我們了。只有「我們」,只求信,望,愛同步增長讓我們不要停止我們自己的聚會,像那些停止價了的人。盼望我們進到聚會中的人,倒要勸勉,不要說,常來聚會的人比較强,他們才可以勸勉不常來的人。教會的聚會應該是「倒要勸勉」,不分彼此,不分你我。
剛才提到的那位不常來聚會的弟兄,不知是我得着他的幫助大呢?還是他得着我的幫助大?我來聚會不大受限制,對聚會有沒有像他那麼迫切呢?若是我一個月沒有來聚會,我敢不敢走到第一排來呢?還能不能開口禱告呢?能否進入負擔呢?我不敢講,所以看見這位弟兄,我裏面就很得激勵。雖然他沒有講甚麼話,可能只是禱告一次,有簡短的E交通,對我已是相當的勸勉了。如此我們的信呈,愛統統都要得着增長。這不是道理,乃是對教曾有更深的看見,這些不僅應用在教會的聚會裏,就是日常生活也要進到希伯來書第十一,十二和十三章。
盼望早上我們都能看見,曉得希伯來書也是講到基督與教會。感謝,讚美主!巴不得主給我們開啟,進到祂話語的負擔裏。(毅)
第三篇 – 約翰福音的起頭—「道成」的原則:教會的內涵
教會是神的教會,基督的教會,衆聖徒的教會。所以我們每一次來聚會都該滿了期望。感謝主!在教會中有不少「例會」,但沒有一個是「慣會」。雖然定規在某一個時間學行,但沒有一點老舊的味道,每一次聚集,我們的信心都得着證實,盼望都得着堅固,愛心也都得着激發,這就是教會聚會正常的光景。
基督成爲教會生活內涵的路—藉着話
我們每一次的聚會,都有基督作我們的內容,顯出基督是我們的生命,教會是我們的生活。但基督如何才能成爲教會生活的內容呢?乃是藉着主的話。
今晚要來看約翰福音的起頭,前晚已看過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,從其中看見了教會。不錯,我們需要基督,但我們若是看見了教會,再回頭來看基督,這樣基督就會更寶貝,教會對我們也就更加可愛了。這個實際的路就是進到主的話裏面。
第一章第一節:「太初有道,道與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這道太初與神同在。萬物是藉着祂造的;凡被造的,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。」太初有道,中文和合本這裏繙成「道」(Logos),其他地方播成「話」(Rhema)。在英文版本都用同一個字(Word),但在希臘文裏是兩個不同的字。中文就把這個差別播出來了,這個道就是神永恆不變的道。
「萬物都是藉着祂造的。」這個「祂」就是「道」,所以萬物是藉着道造的。我們知道神是憑着說話來創造。在創世記第一章,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換句話說,道就是神作事的憑藉。約翰福音五章十七節:「耶穌就對他們說,我父作事直到如今,我也作事。」而神作事的原則,就是憑着祂的話。
從「道」而「成」
在約翰福音有一個重要的字一「造」一用了很多次,這個字跟道有關。「萬物是藉着祂造的」這個祂是道,而這個造字更好是繙作「成」。第十四節說道成肉身,萬物是藉着道造的,就是藉着道「成」的。凡是被「成」的,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成的。不是「變」,也不是「造」,乃是「成」。
一章十二節:「凡接待祂的,就是信祂名的人,祂就賜他們權柄,作神的兒女。」中文是「作」神的兒女,好像自己需要出力氣似的。但是更好的譯法是,「凡接待祂的,就是信社名的人,祂就賜他們權柄,「成」神的兒女」。不是作,乃是成。
十四節,「道成了肉身」,這個「成」字的含意好像不是改變,而是「通過」。這個字在約翰福音用了很多次,第一章用過多次,神作事情就是藉着道藉着話,這個道是永恆不變的。
不是水變酒,是水「成」酒
在約翰福音的開頭有幾個例子。在第一章之後,接着第二章記載了主耶穌應邀赴婚筵,在婚筵中酒用盡了。在那裏有六口石缸。耶穌對用人說,把缸倒滿了水,他們就倒滿了,直到缸口。耶穌又說,現在可以昏出來,送給管筵席的;他們就送了去。現在請你們注意下面一節: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。更好的繙譯不是水變的酒,而是水「成」的酒,這個「成」就是那道「成」的成字。
到了第三章,尼哥底母求問主耶穌。耶穌回答說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見神的國,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,就不能進神的國。在這裏主提到重生。當主耶稣和尼哥底母談話的時候,我相信門徒都在場,特別是彼得也在場。
道穿過人,成了話
彼得在寫彼得前書時,提到重生的問題。必定是那天晚上尼哥底母問重生的問題,給他很深的印象。在彼得前書第一章二十三節:「你們蒙了重TE K生,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,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,是藉着神活潑常存的道。」這裏的道就是Logos。二十四,二十五節:「-『凡有血氣的,盡都如草,他的美榮,都像草上的花;草必枯乾,花必调謝;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。』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。」最後一句中的「道」應該譯作「話」,因爲在希臘文不是Logos,而是Rhema。換句話說,本來我們的重生是藉着不能壞的種子,就是神活潑常存的道。但是當福音擺出來的時候,這個「道」穿過了人,經過傳福音的人,就變成了「話」。
我們得救都是道成的原則,不單聽見神的道,這道還必須穿過講話的人,來到我們裏面,道就成了話。羅馬書第十章十四節:「然而人未會信社祂,怎能求祂呢;未會聽見祂,怎能信祂呢;沒有傳道的,怎能聽見呢。」十七節:「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,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。」我們相信的時候,是先有主的話傳給我們,我們聽見了,就可以求告主的名,信心就來了,就成了神的兒女。
舀出來的時候,就是成了!
第二章主耶穌在筵席上用水成酒,那裏有六口大石缸是用來盛水的。六口石缸指着受造的人說的,因爲聖經講到人是在第六天被造的,在啟示錄也給我們看見「六」是人的數目。石缸是一個大的器皿。我們被造就是要來盛裝神,主在我們裏面,使我們滿足,不但水要倒滿直到缸口,還要合出來;昏出來的時候就是成了!
最近我問弟兄姊妹,水成酒是在甚麼時候。主耶穌叫用人加水,而石缸很大,差不多要加25加侖,一次加不滿,一定是加了好幾次。甚麼時候水就成了酒?其實你仔細讀一下聖經,就曉得是在甚麼時候。因爲主叫用人加水加到滿,然後又叫同一班用人舀出來,送給管筵席的,管筵席的一嘗,就曉得是好酒。但管筵席的人並不知道是水成酒的,只有舀的人才知道,因爲舀酒的用人就是加水的用人。所以是舀出來的時候水才成酒。
在這裏主吩咐用人把缸倒滿了水,所以水定規是指正面的,積極的,加上約翰福音第三章三,五節和彼得前書第一章二十三,二十五節可見水是和神的道(話)有關的,到了以弗所書第五章二十六節基督要用水藉着道(話中之水)把教會洗淨,成為聖潔,這樣用「以經解經」的原則來領會約翰福音第二章所提到的水就是主的話。
現在我們來看約翰福音第四章,撒瑪利亞婦人的經歷非常有意思。緊接着約翰第二,三章,在中午時分,婦人正在打水,雖然那時不是打水的時候,只因她很蓋恥,不願意見到人,所以就在中午很熱的時候去打水,在那裏主耶穌就和她談話。王先問她要水喝,然後說,人若喝我所賜的水,就永遠不渴,這水要在他裏頭「成」爲泉源,直湧到永造不渴,這水要在他裏頭「成」爲泉源,直湧到永生。主所賜的水竟然要在她裏頭成爲泉源,所以這國人就說,主阿,請把這水給我,我就不用來這裏打水了。
主就對她說,叫你丈夫也來。主摸着她的難處,摸着她的罪,然後又有一點交談。很多時候我們說這個婦人換了一個題目,雖然轉了話題,但主能夠把她帶到神是靈的這一點,所以這個婦人就被摸着。到了二十六節:「耶穌說,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。」在此主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表示自己就是彌賽亞。
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主耶穌和這個婦人說話。每一次我讀到這裏,就覺得他們來得太早,好像主還沒有機會叫她禱告,還沒有叫她正式的決志接受。但是很希奇,二十八,二十九節:「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,往城裏去,對衆人說,你們來看,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,都給我說出來了,莫非這就是基督麼。」親愛的弟兄姊妹,這一次我再讀這故事,有一個很深的感覺,婦人的經歷止是約翰三章五節的實例,這裏有一個人,實實在第二章神蹟的寫照。
永恆之道,「成」於我們
她是一個被造的器皿,卻是虚空,不能滿足但到主耶穌來了,就把水加滿了,滿到缸口。她把水罐子放下,表示裏面已經加滿了水,不再渴了。是甚麼東西使她裏面得着滿足?就是主的話。
主跟她講來講去,她裏面就滿了,這水加到缸口,不但加到缸口,還合出來,滿溢了,湧流了。婦人本來連人的面都不要見,怕人在背後有很多間話。但是,當她留下水罐子到城裏去,找了一個很多人的地方,對衆人說,你們來看,有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。這是甚麼?這就是水成酒。
不但她自己得着滿足,也將她所得到的滿足,通過她成了酒,叫有需要的人也得着了滿足。這就是舀出來!我實在看見在約翰福音開頭這幾章,有道成的原則—不是光有主自己道成肉身,還從不同的例子看見這個原則。
感謝讚美主!我們需要永恆不變的道進到我們裏面,穿過我們,經過我們,就「成」。這個「成」不但爲了我們個人的需要,更是爲着別人的需要,這個原則在教會裏面是非常的重要。很多時候我們盼望多得雷瑪(Rhema),其實都是爲了自己個人的享受。
聖靈把約翰福音頭四章擺在這裏,給我們看見,這個「道」要進到我們裏面,要成爲別人的享受。但故事在這裏還沒有完。在三十九節:「那城裏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,因爲那婦人作見證說,祂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,都給我說出來了。」這水在撒瑪利亞婦人身上成了酒,這些人因着那婦人的話,接受耶穌,相信了耶穌。這是神蹟,然而卻只是神蹟的開始。
親身聽見—渴求直接而得的享受
故事還在繼續,四十至四十二節:「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,求祂在他們那裏住下;祂便在那裏住了兩天。因耶穌的話,信的人就更多了;便對婦人說,現在我們信,不是因爲你的話,是我們親自聽見了,知道這眞是救世主。」撒瑪利亞婦人自己一直尋求而得不着滿足,等到遇見了主,這個水缸就加滿了水,直到缸口,她裏面滿足了,水就成了酒,別人也得着幫助。但是不能停在這裏,不能只接受二手的享受,這些撒瑪利亞人都是得着二手的享受,已相當不錯了,但不要留在那裏,所以他們說:「主阿,盼望你留下來,我們要聽見你自己的話。」
在教會裏,我們不光自己得着享受,將享受擺出來,更需要鼓勵其他人親自到主那裏去聽見主的話。神的話非常寶貝,不是拿尼哥底母作例子,乃是用撒瑪利亞婦人作例子。她本來是人所不屑的,撒瑪利亞人都知道她的背景,看見她有了奇妙的大改變,不但都信了主,並且還要親自來經歷主。
很多時候,頭手接受主話的人水準很高,我們就很容易說,只有他們才有這樣的經歷。但是,如果像撒瑪利亞婦人這樣的人也能如此經歷,那麼在撒瑪利亞城裏的人,也都能有同樣的經歷了。我們實在敬拜主,撒散瑪利亞婦人乃是以水成酒的寫照。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看見,連這樣一個婦人也能得着主的話,那麼在教會中就沒有人是不能從主那裏得着頭手經歷了。
老姊妹讀聖經
約翰福音寫得又簡單,又淺白,沒有一個人跟不上的,人人都能這樣經歷。我們都是從主的話入門,都能帶到與主之間親身的經歷。不僅是初得救的時候是這樣,基督徒一生的生活必須是這樣,在教會生活裏更必須是這樣。
讓我學幾個簡單的例子。昨天弟兄告訴我,他的老母親從大陸來到香港,她是不識字的。感謝主,她接受了主。那弟兄說,一開始就給她買了兩本書,一本聖經,一本字典。這眞是好,這位老姊妹有一個盼望,要能夠自己讀聖經。她本來有很多理由可以不讀聖經,因她不識字,聽別人講就好了,但她要自己一個字一個字的讀,這員是非常好,她要親自來得着主的話。
在紐約也有一位老姊妹,最初信主的時候也是不識字的,也是一個一個字的問,一個一個字的學。她告訴我們,她已讀完整本聖經了。
在座年輕的人都識字,甚至有好多本聖經,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把整本聖經讀過一遍的?那些年長的聖徒,沒有想過憑自己能不能明白聖經,但他們就是這樣讀,我們也都需要這樣。在紐約還有一個姊妹,每週讀一章聖經,每天晨更的時候用不同的經節。有一天聚會的時候,她從手袋裏拿出兩張紙來,原來她把每星期讀的經節全部抄下來。一星期七天的經節,花不少時間抄下來放在手袋裏,無論到其麼地方都可以拿出來看一看,讀一讀,我覺得這非常寶貝。
正常的比例
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實在需要寶愛主的話。寶愛主的話要先從Logos開始,千萬不要說就這樣讀主的話,讀不出甚麼亮光來。我們必須親自讀主的話,不要說讓別人去讀,讀出Rhema來,然後講給我們聽,這不行。我們必須自己去讀出來。
在新約聖經裏,Logos用了很多次,大概有三百三十次;而Rhema只用了七十次,相差有五倍之多,所以我們需要讀Logos,正常的情形之下,要讀很多的Logos,才有一點的Rhema。所以必須好好將主的話放在我們裏面。
多讀神寫出來永存的話(LOGOS)
才能領受神向你說應時的話(RHEMA)
我有個負擔,在教會裏不論長幼,都要親自讀主的話。過去我們門的負擔,就是年長的多禱告,現在有感覺,年長的都應該讀聖經,要把Logos放在你們裏面。爲甚麼呢?因爲在非拉鐵非教會裏,我們要彼此餧養,牧養。我們的餧養和牧養,材料和內容就是主的話。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主的話,要*那位老姊妹的態度,即使查字典,也要讀幾節聖經,一個一個字認出來的,主就會把Logos變成Rhema。敎會裏面不是只靠幾個人的二手貨來供應我們,教會中每位弟兄姊妹都要讓Logos在我們裏面成爲Rhema。這樣才滿了豐富,滿了新鮮,才能夠在友愛的氣氛中彼此餧養,牧養。
竭力進入話中
在教會聚會裏,不要說我們都來了,坐着等候前排的弟兄來講。當然在教會裏面有話語的供應,但是在生活中,我們都要把Logos豐豐富富的存起來,讓Logos穿過我們,在我們身上「成」了Rhema,然後擺在聚會當中。若是教會聚會如此,我們的信心會得着何等的證實,我們的盼望會得到何等的堅固,我們的愛心會何等的激發。光說這個聚會是大家的,卻不進到話裏面,這還不是你的。簡簡單單的幾句話,就是你所享受的Logos成爲Rhema,這就成爲弟兄姊妹極大的供應和鼓勵。不要說我們有前面弟兄很好的屬靈材料,就可以有很好的聚會了;要聚會是例會而不是慣會,必須把Logos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,那麼聚會就新鮮了,豐富了,不陳舊了。
青年人更要盡量利用所有的參考書,工具書來幫助你們進入神的話。今晚不在這裏講查經之路若是你的智力構得上,就要好好的讀主的話。今晚的負擔是要所有的弟兄姊妹都進入神的話裏面。教會的生活,教會的聚會,絕不能落在少數人身上,我們必須親身地進到主的話裏面,盡上主所給你的份,不管你能夠讀多少,總要讓主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裏面。
以弗所書五章十八下半至十九節:「乃要被聖靈充滿。當用詩章,頌詞,靈歌,彼此對說,口唱心和的讚美主。」歌羅西書三章十六節:「當用各樣的智慧,把基督的道理,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,用詩章,頌詞,靈歌,彼此教導,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。」過去我們常將這兩處的經節擺在一起,就說,我們要被聖靈充滿,把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。
道「成」經過我們,爲加强教會「一」的見證
今天早上我會講到,在教會聚會是不分彼此的。我會提到有一個字是很難續譯的,這個字到底是「你們」,還是「我們」,還是「自己」?其實就是「我們自己」。在歌羅西書三章十六節說到彼此教導,這個彼此也是同一個字,其語意是不分彼此,也就是自己。我們在主的話語裏面有享受,豐豐富富存在心裏,便不會分講道級和聽道級,也不會勉强人站起來隨便講一點,因爲如果你沒Rhema,講也沒有用處。
若弟兄姊妹都讓道「成」在你們裏面,就有眞正的分享,不是作法,乃是人人都進到神的話裏。因此不是說彼此教導,互相勸勉,,更準確來說,是自己在教導和勸勉,不分彼此,沒有階級。怎能如此呢?乃是讓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我們裏面。
歌羅西書三章十六節是跟着十五節說的,我們很少把十五,十六節擺在一起讀,卻常常把以弗所書五章的十八,十九兩節,跟歌羅西書三章的十六節擺在一起對比。歌羅西書三章十五節,「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」,在教會當中,是非拉鐵非光景就有平安,彼此相愛就是和平,平安的光景。讓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,作裁判,你們也爲此蒙召歸爲一體;且要存感謝的心。接着就說要把基督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。
我不是要求人人都要作聖經專家和活串珠,乃是把基督的話豐豐富富存在心裏,我們是爲此蒙召,歸爲一體。讓基督的話豐豐富富存在心裏,讓道「成」經過我們,穿過我們而出來,對所有的肢體都有供應,也是完全爲了加强「一」的見證。讀經的追求,不是爲了在教會中顯出一班特殊的人來,也不是製造一班特別認識聖經的人,帶出超級聖徒來,這就不對了。
在教會的異象裏讀經— 愈追求愈使教會在平安中得建造
讀經必須在教會的異象中來讀。外面有許多讀經專家,我們與他們有甚麼不一樣呢?我們看見教會的異象,讀經是爲着教會,爲着敎會生活,爲着教會聚會,爲着教會的往前,爲着敎會合一的見證,這樣就不會給教會帶來難處,反而使教會在平安中得着建造。教會的建造需要主的話,也需要有這樣的器皿,是純潔的,屬神的人,愛教會的人。
以弗所書第五章,主說祂愛祂的教會,爲教會捨己。二十六,二十七節:「要用水藉着道,把教會洗淨,成爲聖潔,可以獻給自己,作個榮耀的教會,毫無玷汚皺紋等類的病,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。」主怎樣用話中的水來洗淨教會呢?乃是藉着全體弟兄姊妹有單純的心願,說:「主阿,我願意敵開,把你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,沒有其他的動機,願你的話能通過我,穿過我這潔淨的器皿,使你的話能夠「成』出來應付教會所有的需需要。」
盼望藉着道「成」的原則,使我們在主面前有親身的經歷。盼望藉着這幾次的聚會,我們都得開啟,看見甚麼是教會,甚麼是非拉鐵非相愛的光景,在友愛的氣氛當中能夠彼此餒養,彼此牧養,在教會聚會中都將一份擺出來,使信心,愛心,盼皇同步增長,在和平中被建造,身體也就在愛中建造自己。巴不得主憐憫我們,祝福祂的教會。(毅)
第四篇 – 教會的包容性與普遍性 —紐約教會近况
最近讀啟示錄頭三章,主給我開啟,叫我得着鼓勵。今天晚上願意交通給弟兄姊妹。
先「看」後「聽」
在啟示錄第一章,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,第十至十三節:「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,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-說,你所看見的,當寫在書上,達於以弗所,土每拿,別迦摩,推雅推喇,撒狄,非拉非,老底嘉,那七個教會。我轉過身來,要看是繼發聲與我說話,既轉過來,就看見七個金燈臺;燈臺中間,有一位好像人子,……」
大聲音是從他的背後來的,聲音非常希奇,他說:你所「看見」的,要寫在書上。如果說:你所「聽見」的,要寫在書上,約翰就不需要轉過身來。
「聽」聲音不一定要看發聲的源頭;但是要「看」,就要轉過身來。當他轉過來,就看見一個異象:七個金燈臺,人子行走在其間。
約翰要先看見第一章的異象,才能夠寫出二,三章的內容,這樣衆教會才能夠聽見。換句話說你要先看見,然後再聽見。
先看見教會的立場後聽教會的光景
在教會中我們常常聽見許多話,在紐約是這樣,相信在香港也是這樣。但有一個原則:若你聽到甚麼,你要先轉過來看一看發聲的源頭。
約翰在這裏是先看見,他看見七個金燈臺,人子行走在中間。一方面說他是看見基督與教會,但從另一方面說,他是看見教會的立場。金燈臺站在那裏是有一個立場的。當你聽見許多事時,你要轉過來看一看教會的立場,然後再聽下去。
啟示錄第二,三章的七封書信,都是講到教會的光景,講到以弗所,士每拿,別迦摩,推雅推喇,撒狄的光景,講到非拉鐵非的光景,也講到老底嘉的光景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在任何一個教會中,你很容易聽到教會的一些光景,但你必須先看見教會的立場,然後再去聽教會的光景,如此你無論聽到甚麼,仍能對教會充滿信心。
看見教會的立場—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
如果你先聽見教會的光景,卻沒有先看見教會的立場,便是本末倒置。
教會的立場是麼呢?教會的立場就是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。教會的立場不僅是一種說法,乃是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。
所有信主,重生得救的人,都在這個身體裏有份,都是身體裏的一份子,都不能被分離,不能被隔開,我們是在這裏作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。我們要看見這個「一」的見證,在神的眼中是金的,金就是神自己,並且住在每一個聖徒裏面,爲此我們滿了盼望。
教會是普遍性的、包容性的
工作是選擇性的、狹窄性的
教會和任何基督教團體不同,教會也和工作不同。不同在那裏?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所以必須是普遍性的,包容性的。工作團體是有它專一目的的,是有選擇性的,所以是比較狹窄的。
從外面來說,一個狹窄而有選擇性的團體,有它專一的目標,有它的一律性,它的情形和水準,好像好一點,高一點。而教會是包容性的,一般性的,信主得救以後,都是這裏面的一份子,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叫所有的肢體一律化。
這個有包容性的身體,從外面來看,光景似乎不及工作團體。而專一的工作團體比起有包容性的基督身體看好像好一些,好像很整齊,好像更有規矩(我不是說在教會裏不用守規矩)。
但你千萬不要本末倒置,不要先看教會的光景。不要忘記,教會的立場在神面前是金的。
我不是說教會裏面光景不好,我們還在寬容,不是這個意思。但你若是看見教會的立場在神面前是這樣的寶貝,神看教會的立場實在是對的,像金燈臺一樣。有了這個重的感覺,然後再祈求教會的光景必須和這個立場相配。
舉一個比方:當人信主之後,馬上就有地位上的改變;從黑暗的權勢遷到神愛子的國裏,從死亡進入生命。我們都可以作見證,有許多人信主之後有奇妙的大改變;但有的好像沒甚麼明顯的改變。所以有人說:這個人連不信主的還不如呢!我裏面有一個很重的反應,不是,絕對不是。信主的人和不信的人絕對不同。甚麼不同呢?他們之間有一個地位上的不同。
信主的人,不管光景如何,已經從黑暗的權勢遷到神愛子的國裏;不信主的人不管他怎麼有道德,不管他行爲怎麼好,還是在黑暗的權勢裏。
有了地位的改變,才能有本質的改變
必須看見地位上的轉變是根本的改變。當然我們不能因爲地位的轉變,就馬馬虎虎作基督徒。但我們要對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滿了盼望,由於他們的地位改變了,就有本質上改變的可能;任何人為的教訓和修行所帶來的改其,跟基督徒本質上的改變是不同的。
盼望弟兄姊妹明白,任何一個基督徒,不僅是有了地位上的改變,也會有本質上改變的可能。因這緣故,我們該對每一個信主的人滿了盼望。主有不失望的原因,我們對每一個弟兄姊妹也該有不失望的原因。因着他裏面有了地位上的改變,只要肯與主配合,與聖靈配合,就能帶進本質上的改變。
教會的立場和教會的光景,二者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。不能叫未得救的人有本質上的改變,不管他外面的行爲怎樣,本質是不會變的。同樣的,教會的光景也必須根據正當的教會立場來判斷。
在教會裏我們彼此非常的接近,不是隔絕的。接觸多,一定會聽見很多的話,很多所謂的交通。但盼望我們都先轉過來看一看教會的立場就好像金燈臺一樣,是包容性的,普遍性的合一立場。巴不得我們都能鑑賞這個教會的立場。
教會的立場具體表現在弟兄姊妹身上。要在弟兄姊妹當中看見教會的立場,從他們身上看見金燈臺。如此你再去聽教會的光景,就不會感到絕望,裏面就滿了盼望,因爲每位弟兄姊妹都已有了地位上的改變。
我們在教會生活中有許多機會能與主配合,不但我們個人生活有本質上的改變,還因着本質上的改變,就能帶進教會正常的光景。所以你若覺得現在教會的情況不如理想,應該有負擔爲人代禱,不放棄任何人。你應該有感覺,每一個弟兄姊妹都已經有了地位上的轉變,還需要把他們帶進更深的,本質上的改變。
啟示錄七封書信都是對我們寫的。不要說前面三封是歷史性的,後面第四,五封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,第六封才跟我們有關係,第七封又不曉得指着誰講的。主說的話,我們都應該有耳要聽,不過千萬不要先聽後看;看見必須在聽見之先。
凡聖靈向衆教會所說的話,有耳的都應該聽,但不要忘記這是啟示錄第二章和第三章說的。不要忘記第一章,特別是第一章第十二,十三兩節。這給我很大的鼓勵。
必須看見聖經裏面的次序
我再提另一件事。在以弗所書第二章講到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,不是出於行爲,免得有人自誇。「行爲」就是「工作」。馬丁路德得着因信稱義的啟示,他從前憑努力想得救,卻不能得着救恩。以後他才明白在以弗所書第二章,我們的得救是因着言,本乎恩,不是靠着行爲。這是很重要的恢復。
但新約聖經裏的雅各書,卻給路德帶來很多的難題。因雅各書說如果你有信心而沒有行爲,你的信心是死的。一面來說,路德馬丁所看見得救完全在乎信心,是主的恩典,沒有一點是行爲,我們的行爲不能拯救我們。但到了雅各書就說有信心還不夠,還要有行爲,所以路德巴不得把雅各書剪了。很多基督徒也有這個難處,你如何解釋呢?
讀聖經必須看見聖經裏面的次序。以弗所書第二章講的行爲,是得救以前的行爲,那時你要憑着你的行爲得救是不可能的,最好的行爲在神面前不過是破爛的衣服;但是,得救以後就必須有那個行爲。
雅各書第四章講的行爲是得救以後的行爲,這個次序是重要的,不要本末倒置。得救前的行爲不能拯救人,但得救後就必須有那個行爲活出來。
教會的立場也是如此。必須先看見教會的立場。感謝主,讚美主!我們都是蒙恩得救的人,把我們擺在祂的身體裏,我們在這裏同作祂身體合一的見證。這是非常的榮耀,在神的眼光中是金的。不要忘記,要先看見教會的立場,然後才聽教會的光景。
我們需要在主面前謙卑下來,讓主的光來光照,顯明我們實際的光景,使我們可以在祂的面前蒙恩往前。如此當你看見教會實際的情形才不絕望,反而滿了盼望。這個次序是關鍵性的,如果不先看教會的立場,就根本沒有辦法往前。若我們先看見,以後才聽見,那你便蒙恩。
紐約教會的近況
我講一些關於紐約教會的情形。紐約教會人數沒有香港教會那麼多,弟兄姊妹又住得分散,週中的聚會不能人人參加,週二禱告聚會分在會所和各區。爲着弟兄姊妹都能禱告,在會所的聚會又分成中文和英文的兩組。
在教會裏面我們沒有統計表,但有一個爲着禱告的名單,名單上將近一千人,但主日來聚會的還不過一半,可見教會的光景不是那麼强。
紐約教會差不多一半人是說華語的,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說英語,也有說西班牙語和韓語的,有年長的,中年的,青年和孩子特別的多。禱告聚會人數不多,多半是年長和中年的來參加,這一方面實在很缺,但還是覺得需要在一起禱告。每月第一個週二我們就聚在一起禱告,就像你們今晚全教會集合在一起的禱告聚會一樣。但到會的人數只有香港這裏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。
週中在各分區有家庭聚會,週五就一起讀經聚會,分中,英文,約一百人,我們很有負擔一同讀主的話,每週讀一章聖經,印了一些晨更的經節給弟兄姊妹帶回家用。因大家住得很分散,不像香港這裏的會所有兩組晨更,有的姊妹是二十年如一日。若我回到紐約告訴那些老姊妹,她們一定美慕得不得了,因她們只有週六集中在會所有晨更,其他都是少數人在家中。有時候他們在電話裏有一點的禱告和讀經,可見你們在這裏實在是蒙恩。
今天早晨我參加香港教會尖沙嘴二樓晨更的時候,聽見一位老姊妹作見證,我聽後非常受感動。這就是教會生活,實在說來就是金燈臺。你看見了這個,就會對教會的光景,教會的前途滿了盼望,滿了禱告的負擔。
雖然在紐約週六早上晨更的人數不多,但這是很好的機會,一同來享受。晨更後有各項的服事各樣的交通;下午有幾種的小組聚會;晚上就有不同的聚會,有華語聚會,青少年聚會,在職的聚會,家庭聚會。由於居住地點分散,只有週末能夠聚在一起,因此我們盡量利用週末。
主日聚會—擎餅、信息
主日早晨十時有擘餅聚會,同時有兒童聚會。會經考慮擘餅聚會在早上好還是晚上好,我們發現,若是擘餅聚會在晚上,很多人不能來,遠道的只能早上來一趙,就是較近的,有孩子的父母也只能一個人來參加。我們盼望重要的聚會能有最多的人來參加,因此集中在主日早上十時擘餅,接着就有信息的聚會。
因着這樣的情形,弟兄姊妹每星期只能來一次,有的從遠道而來,帶着渴慕的心情來,不但參加撃餅聚會,更能在主的話語上得着供應。這麼多年來,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一次主日信息,在這個聚會裏面,爲着所有聖徒在話語上得供應,爲教會的往前,我們需要這個信息聚會,就着本週的那一章聖經,和週五弟兄姊妹的交通,再加强地把信息釋放給弟兄姊妹。
我們覺得這樣作,能將弟兄姊妹帶到同一個感覺裏面,覺得自己有一份,然後就有分享。而最近我們還預備了一點午餐,和弟兄姊妹同有交通。主日這一段時間很長,早上十點鐘來,到下午兩三點才回去,但我們都很喜樂。
只能主日來聚會的人,絕不能讓他們自覺淪爲二等聖徒。教會是衆聖徒的教會,教會裏面只有一種聖徒,既包括只有主日才能來聚會的,也包括不常來聚會的。一面來說,我們是相當軟弱,參差不齊,有年長的,有年幼的,有能常來的,有不能常來的,有的很盡功用,有的可能在聚會中從來沒有開過一次口。我們知道需要主的憐假,需要主的恩典,但我們從不失望,反而滿了盼望。
我再讀啟示錄第一,二,三章的時候,裏面實在覺得有開啟,外面看起來,教會的光景好像是平淡的,不太整齊,不大熱鬧,沒有甚麼興奮的光景,但我裏面實在充滿了盼望。我們實在需要看見一個金燈臺。
從地位的改變更多進到本質上的改變
若我們看見教會的立場,是一個有包容性,普遍性的合一立場,我們就能看見教會的光景還是不錯,雖然不整齊,但很合金燈臺的原則,因爲在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登裏,教會沒有一律性,也沒有排斥性,乃是包容所有屬於主,包容所有主所愛的,而每一個聖徒都是主所愛的。當主給我們有一點貼的開啟時,就覺得不整齊的聖徒,每一個都是可愛的,在主面前滿了盼望。另一方面,我們在主面前有更重的負擔,讓所有的弟兄姊妹能更多的經歷祂,更多的享受祂,從地位的改變更多進入本質上的改變,不只為着屬靈的單個基督徒,乃是在愛中得着建造,使主得着衪的心愛。巴不得主對我們有開啟,使我們對教會滿有負擔,也滿有盼望。
但願原主把紐約的負擔帶給各位,盼望為我們禱告,我們需要很多的圖代土我也會把香港的光景帶到紐約,相信紐約的弟兄姊妹也一定有負擔為你們禱告。
我們實在需要在主裏面彼此代禱,為着衪的見證,為着衪的目的。阿們。(毅)
(一九九〇年九月講於香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