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賜恩給謙卑的人

神賜恩給謙卑的人

讀經:彼得前書五章五節:「……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。」

以弗所書二章八、九節:「你們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; 這並不是出於自己,乃是神所賜的; 也不是出於行為,免得有人自誇。」

彼得前書五章五節說:「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。」這節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,驕傲的人來到神面前,神就阻擋他;謙卑的人來到神面前,神就賜恩給他。朋友,如果你想得着神的恩典,必須有一個基本的態度,就是謙卑。

以弗所書二章八、九節又告訴我們,得救是本乎神的恩典,是神所賜的,不是出於我們自己,也不是出於我們的行爲,完全是神作的。

也許你要問,甚麼是得救?得救就是罪得着神的赦免,罪的問題解決了;得救就是靈魂不下地獄;得救也就是得到了神那永遠的生命。朋友,我們向你傳福音,不是要你明白一點基督敎的道理和儀式,作一個敎友,乃是要解決你得救的問題。朋友,你得救了沒有?你的罪得着赦免了嗎?你靈魂的問題解決了嗎?你得着永遠的生命了嗎?哦,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!若是你還沒有得救,那麽就請你注意你將來的歸宿—永生或永死—的問題。

要解決得救的問題非常簡單,也非常容易。以弗所書第二章告訴我們,得救這件事完全是出乎神的恩典,是神作的。神愛我們,在一千九百多年前,差遣祂的獨生子—基督耶稣,來到地上,爲你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,替我們受了罪的刑罰。祇要你肯接受主耶穌作你的救主,就可以得救,因爲我們得救是本乎恩。恩典就是神的兒子基督耶穌。你本來應該被定罪,是該死,該滅亡的,但是主耶穌替你死了,替你受了罪的審判,你祇要信靠祂,就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。

朋友,既然得救是本乎神的恩典,是神所作、所賜的,那麽,你如果要得救,就必須有一個謙卑的態度,要主來救你。得救不是要你救自己,也不是要你花力氣來修行;得救乃是神來救你,是讓神的恩典像活水那樣流到你身上。因此,你必須站在一個接受恩典的地位上,那就是謙卑。這樣纔能讓神的救恩臨到你。哦 ,朋友 ,主耶稣已經爲你的罪死了,祂的血已經流出來 ,並且已經從死裏復活 ; 神豫備了這麽大的救恩,祇等你來接受。今天爲甚麼還有人沒有得救,還有人沒有得着神的恩典呢?因爲「神阻擋驕傲的人」。朋友 ,我們誠懇的對你說,多年來,我們沒有看見一個在神面前驕傲的人是能得救的!驕傲的人不肯承認自己需要救恩,也不肯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。驕傲的人是神所阻擋的。祇有謙卑的人纔能得着神的救恩,因爲神賜恩給謙卑的人。

現在讓我們再用幾個聖經裏的此喩,來說明哪幾種人是神所阻擋的,是得不着神的恩典的。

自滿的人

路加福音十四章十六至二十四節,主耶稣說了一個比喻,祂說:「有一人擺設大筵席,請了許多客。到了坐席的時候,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:『請來罷!樣樣都齊備了。』眾人一口同音的推辭。頭一個說:『我買了一塊地,必須去看看。請你准我辭了。』又有一個說:『我買了五對牛,要去試試。請你准我辭了。』又有一個說:『我纔娶了妻,所以不能去。』那僕人回來,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。家主就動怒,對僕人說:『快出去,到城裏大街小巷,領那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來。僕人說:『主阿,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,還有空座。』主人對僕人說:『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,勉强人進來,坐滿我的屋子。我告訴你們,先前所請的人,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。』」

主耶穌在這裏把神的救恩(就是我們所傳的福音)比作大筵席,筵席擺好以後,快要坐席的時候,主人就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:「請來罷,樣樣都齊備了。」我們這些傳福音的,就是神所打發來邀請人的僕人,而你乃是主人所請的客人。這筵席樣樣都齊備了,每一樣都是主人豫備好的,是主人花費的財力、物力,是主人佈置安排的一切。客人不用費一點力氣、花一點錢,祇要來喫喝。請你來赴筵席,就是要使你得着飽足,得着喜樂。哦,朋友,神福音的筵席已經豫備好了—主耶稣已經爲你死在十字架上,祂的血已經流了出來,爲要洗淨你的罪 — 樣樣都齊備了,祇等着你來。如果你肯來喫這筵席,不祇你的重擔,憂愁,煩惱都要脫去,並且在你回去的時候,一定有平安、喜樂、飽足。主耶穌要解決你罪的問題,祂要滿足你的心。朋友,祇要你肯來。

但是,事情卻出乎意料之外,被請的那些客人,竟然一口同音的推辭。他們覺得這個大筵席與他們沒有甚麽關係,他們祇要有地,有牛,有妻子就彀了,他們有了這些就滿足得很,卻看不見他們靈魂的需要。他們不想喫這筵席,不看重神的救恩,他們是何等自滿!結果,這些自滿的人,沒有一個得嘗這個筵席。反而那些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,以及在路上和籬笆那裏的人,坐滿了屋子。這些人得嘗大筵席,他們是有福的。哦,親愛的朋友,爲甚麼這些人能嘗到大筵席呢?爲甚麼這些人能得着神的恩典呢?因爲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所有,他們需要一位救主,需要這位在十字架上代替他們流血的主耶稣。哦,朋友,你今天是自以爲滿足,不要主的救恩呢,或是謙卑下來承認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人,願意接受主耶穌作你的救主呢?

自義的人

路加福音十八章九至十四節,主耶穌向那些仗着自己是義人,藐視别人的,設一個比喩,說:「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; 一個是法利賽人,一個是稅吏。法利賽人站着,自言自語的禱告說:『神阿,我感謝你,我不像别人,勒索、不義、姦淫,也不像這個稅吏。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,凡我所得的,都捐上十分之一。』那稅吏遠遠的站着,連舉目望天也不敢,祇捶着胸說:『神阿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!』我告訴你們,這人回家去,比那人倒算爲義了;因爲凡自高的,必降爲卑,自卑的,必升爲高。」

朋友,你看這個法利賽人是何等驕傲。他以爲自己是一個義人,他藐視别人、輕看别人。他說:「我不像别人,」好像全世界祇有他是義人,祗有他最好,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。他說:「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,凡我所得的,都捐上十分之一。」他不是在神面前求救,卻是自我表揚; 他不是向神禱告,卻是向神報功; 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十足的義人。朋友,你看神的恩典能臨到他嗎?當然不能。因爲他自以爲好得很,根本不需要神的恩典,因此成了神所阻擋的人。

我們再看那個稅吏,他承認自己是個罪人,他禱告說:「神阿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。」這個稅吏是被法利賽人所看不起的。但主耶稣說:「這人(稅吏)回家去,比那人(法利賽人)倒算爲義了。」這就是說,稅吏得救了。爲甚麽稅吏反倒得救了呢?因他的態度能讓神賜恩給他。他是「遠遠的站着,連舉目望天也不敢」。他知道自己是個罪人,也知道不配來親近神。他覺得自己的罪很重,所以連頭也不敢擡,祗有低下頭來,捶着胸說:「神阿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。」他爲他的罪捶胸,爲他的罪痛悔,也爲他的罪憂傷。哦,親愛的朋友,你有沒有爲你的罪流過淚?你聽過不少次福音,爲甚麼還不在神面前謙卑下來,爲甚麼還不向神低下頭來,捶你的胸,爲你的罪憂傷?我們眞巴不得你現在就像稅吏那樣呼求說:「神阿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!」

有許多人肯承認「衆人都是罪人」,但從不肯承認「我是罪人」。「我是罪人」這這句話是何等難堪,何等羞恥。但是,朋友,如果你要得救,就必須站在罪人的地位上,然後纔能接受主的恩典。

哦,朋友,這個稅吏被神拯救了,因爲他謙卑的接受救恩; 那個法利賽人被神棄絕了,因爲他稱自己爲義。在神面前稱自己爲義的人有禍了,在神面前驕傲的人有禍了!

自恃的人

路加福音十八章十八至二十七節,有一個官問耶穌說:「良善的夫子,我該作甚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?」耶稣對他說:「你爲甚麽稱我是良善的?除了神一位之外,再沒有良善的。誡命你是曉得的:『不可姦淫,不可殺人,不可偷盜,不可作假見證,當孝敬父母。』」那人說:「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。」耶稣聽見了,就說:「你還缺少一件: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,分給窮人,就必有財寶在天上;你還要來跟從我。」他聽見這話,就甚憂愁,因爲他很富足。耶穌看見他,就說:「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!駱駝穿過鍼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!」聽見的人說:「這樣,誰能得救呢?」耶穌說:「在人所不能的事,在神卻能。」

這個少年人是一個官,又是財主。他有個需要,就是要解決永生的問題。他想到有一天他會死去,而他的地位和錢財不能使他不死。他爲着這個問題來請敎主耶稣:「良善的夫子,我該作甚麽事,纔可以承受永生?」他想自己去作,也以爲自己能作,不過他不知道該怎樣作纔可以叫他得着永生。他已經作了許多,就像不姦淫、不殺人、不偷盜、不作假見證、孝敬父母等等,這些他不僅都作了,並且是從小都作了的,但是永生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,所以他來問主耶穌還要怎樣作。主耶稣就告訴他說:「你還缺少一件: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,分給窮人,就必有財寶在天上; 你還要來跟從我。」這個少年人卻不能作這件事了,他祇有憂憂愁愁的回去。主耶稣接下去就說,財主得救比駱駝穿過鍼的眼還要難。聽見的人就說:「這樣誰能得救呢?」主耶穌說:「在人所不能的事,在神卻能。」哦,朋友,得救是本乎恩,是神作的事。我們不能作,也永遠作不到。無論我們怎樣作,即使從小作到老,但主還是說:「你還缺少一件!」永生是神的恩賜(羅馬書六章二十三節),是神白白賜給我們的,要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(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)。我們沒有法子憑自己的力量得到永生。這個少年人要解決永生問題的願望是好的,但他走錯了路。主耶穌說「你還缺少一件」,並不是眞的要他去作甚麼,乃是指出他的不能,叫他知道他不能憑自己作,也不能作得完全,他無論怎麽作,總還缺少一件。主耶穌願意他謙卑下來,看見自己的不能,看見得永生是神作的事,祇有神能使他得救。他如果謙卑下來,承認自己不能,而求主救他,就能得永生。可憐的是,他竟然憂憂愁愁的走了!

親愛的朋友,自滿的人不能得救,自義、自恃的人也不能得救,所有在神面前驕傲的人都不能得救,祇有謙卑的人,神纔賜恩典給他。朋友,但願你能在神面前謙卑下來,承認自己是一無可取的人,是滿了罪惡的人,是無能爲力的人,而接受這位爲你死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,你立刻就可以得救。因爲「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」。朋友,但願你是個神可以賜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