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件美事
第一篇
馬可福音十四章三至九節;約翰福音十二章一至八節。
主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普天之下,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,以爲記念。」(可十四9)可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了福音,也必須述說這段故事。如果傳了福音,卻沒有述說這段故事,在主看來,是一個大缺欠。這是怎樣的一段故事呢?
打破玉瓶倒出香膏
「有一個女人,拿着一玉瓶至貴的眞哪噠香膏來,」(可十四3)眞哪噠香膏已經是很好的了,至貴的眞哪噠香膏,那是好得無可再好了。這至貴的眞哪壁香膏是盛在玉瓶裏,玉瓶也是很寶貴的。馬利亞所奉獻給主的香膏是至貴的,而且盛香膏的玉瓶也是很寶貴的。凡是獻給主的,都得是最寶貴的。
「打破玉瓶,」玉瓶不能再用了。這玉瓶在馬利亞只有一個用處,就是膏主耶穌。一給了主,從今以後,再不能作别的用了。
「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。」她這樣一作,屋裏就滿了香氣。不但當時屋裏是滿了香氣,就是當我們讀這段聖經的時候,好像也滿了香氣。她起先不過使人看見,現在更令人聞到了。這樣的愛主,這樣的奉獻給主,定然香氣四溢,直存到永遠。
約翰福音記載她「抹耶穌的腳,又用自己頭髮去擦。」(十二3)頭髮是女人的榮耀(林前十一15),她把榮耀放在主的腳下了!
愛主不怕太過
抹膏的意思是分别爲聖。會幕以及會幕中一切的器具,都是抹了膏的。「基督」是「彌賽亞」,意思就是受膏者。對於這受膏的基督,我們要從心裏尊祂爲聖,用膏塗抹祂,承認祂是我的主,將一切都放在祂的身上。不要怕對基督太盡忠了,太熱愛了。有一個青年的基督徒向一位老人作别時,老人對他說:「我對你只有一個盼望,就是盼望你作主耶稣一個熱爱的情人!」愛主、事奉主、順服主、對主忠心,是不能有限度的,是不怕太多的。主喜歡我們不顧一切的愛祂,不講理由的愛祂,出乎常情的愛祂。他以爲傳福音的結果,就是應當有人因他死的緣故而受激勵,愛祂、奉獻給祂、完全順服他,甚至到別人以爲太過的地步。主是在信的人就顯爲寶貴的(彼前二7)。彼得懂得這個,所以他的書信裏,就多說到寶貴;他說到血、信心、石頭、應許等等,都加上「寶貴」的字樣。我們把多少獻給主,就表明我們看主值得多少。
「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,」(可十四4)馬利亞這樣作,引起了人的批評、人的不滿,許多人向她生氣。但是,她不顧一切,她不理一切。她沒有想到是在一個長大麻瘋的家裏,她沒有想到她當時的家境、前途的難處,她沒有顧到衆人會批評、會生氣,她就是這樣作了。她奉獻給主,是這樣的不顧一切。這是奉獻;奉獻不只是把東西給主,更是專一的、不分心的對主。
枉費?
門徒們想,「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?」他們以爲這是枉費。但是,這香膏是澆在誰的身上呢?是受膏的人不配嗎?這香膏是澆在主的身上,如果說是枉費,就是說主不値得這個了。主就不值得塗這香膏嗎?用在主的身上是枉費嗎?還是他們沒有專心愛主,愛主不彀呢?
「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調濟窮人。」(可十四5)他們以爲有更好的用法,就是賙濟窮人。人對基督若是沒有愛,就會以爲主作工來代替他所應當奉獻給主的愛。人若以爲把最寶貴的獻給主是枉費,他就要將這寶貴的用在人的身上。許多時候,我們就像當日的門徒一樣,對基督沒有專一的心,沒有真潔,沒有熱愛,卻打算用外面的工作來補滿這個缺欠。
「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。」起先他們不過是批評,後來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了。但是,馬利亞不能因着他們生氣就把香膏留起來。玉瓶是已經打破了,香膏也流出來了。從來沒有把犧牲獻上了又從壇上取下來的。馬利亞因爲愛主,就有膽量如此行,並不理會人對她的批評和生氣。
一件美事
馬利亞如此行,人看是枉費了、太過了。一般人的意思,用香膏好了,何必用眞哪噠香膏?用眞哪噠香膏好了,何必用以玉瓶盛裝?用玉瓶好了,又何必花到三十多兩銀子?他們就不免批評,甚至生氣了。但是,主說:「由她罷!爲甚麼難爲她呢?」(可十四6)主的意思是:她太愛主,不要緊,你們不必批評,更不必生氣;你們這樣批評,這樣生氣,就是難爲她了。你們若愛我像馬利亞一樣,那是最好的;若不能,就請不要欄阻别人這樣的愛我。主看這件事是對的,是好的,祂說:「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。」哦!馬利亞這樣作,是一件美事,是無可批評的。每一個馬利亞,每一個愛主的人,只要有主這句話就彀了。我們應當以主的稱許爲滿足。如果盼望得到人的稱許,就得隨着人的意思生活,不能體貼主的心意奉獻了。
照着當時的情形,三十多兩銀子是三百多天的工價(參閱太二十2),也就是差不多一年的工價了。我們知道主到伯大尼住在馬利亞家裏的時候,馬大伺候事多,並沒有僕人幫忙,可見她家並非富有之家。但是,馬利亞不求自己的舒適,盡其所有的用在主的身上了。愛主,事奉主是不怕太過的,把一切用在主的身上是不會枉費的。
「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。」門徒以爲這樣的膏祂,這樣的奉獻是枉費;主卻說,這是一件美事。愛祂到肯花費一切在祂身上,乃是一件美事,不是枉費。我們待主永遠不會太好的,愛主永遠不會太多的,順服主永遠不會太過的。無論人如何看法,無論一同事奉的如何批評,主說,這是一件美事。傳福音所要得的果子,並不只叫罪人上天堂而已,乃是要叫蒙恩者成爲基督的情人。所以經上記着說:「若有人不愛主,這人可詛可咒。」(林前十六22)
主並不反對他們賙濟窮人,主反對的是他們說作在主的身上是枉費。主對他們說:「因爲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要向他們行善,隨時都可以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(可十四7)主的意思是:你們要賙濟窮人,還有很多的機會,但是服事我的機會爲時甚暫了。
「她所作的,是盡她所能的;」(可十四8)主看的不是我們爲祂用了多少,乃是還剩下多少。富足的,多拿一點給主,並不爲難,惟獨貧窮的,要盡其所有的奉獻給主,就眞有點難了。「她所作的,是盡她所能的;」她沒有剩下甚麼爲着自己。主稱讚的是「盡」。沒有盡就沒有愛。愛神,是應當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的。可是多少時候,我們待主竟還不如待一個普通的朋友!
愛主是現在
馬利亞爲何如此行呢?主說:「她是爲我安葬的事,把香膏豫先澆在我身上。」(可十四8)過幾天主要受死了。她懂得主是爲她死,爲救她脫離罪的刑罰而死。因此她愛主,她不能不膏主。愛主的動力在於懂得主的死。不懂得主的死,就不會眞愛主。
膏主,是要及時的,等到主復活以後,就是想膏也來不及了!像那幾個婦女,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晨,要去膏主耶穌的身體,卻已經膏不着了,時候已經太遲了。今天就是我們奉獻的時候,再遲,恐怕來不及了!等到主耶穌復活之後,要來膏祂是太遲了;等到我們復活之後,要來奉獻給祂、專心愛祂,也是太遲了。當復活的時候,如果有千萬個世界,我們也會很樂意完全撇棄了來愛主;但是,主要我們現在對祂就有完全的奉獻,現在就是我們愛主的時候。但願我們都能趁着今天,將自己完全獻給主,愛主,事奉主,順服主。
第二篇
馬太福音二十六章六至十三節。
馬太福音這段經節並沒有把馬利亞的名字提出來。但從别卷福音書的記載裏,我們可以知道這裏所說的女人就是馬利亞。爲何馬太福音只說有一個女人呢?這是告訴我們這女人所作的事,乃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作的。這裏用「女人」,是表明對於作這件事的人,並無所專指。此外,也表明作這事的人算不得甚麼,只有主是配受人注意的。
述說這女人所行的
馬利亞家裏沒有僕人,除了姐姐馬大和弟弟拉撒路之外,並沒有别人,所以是她自己服事主的。她們也不是富有之家,但是,馬利亞買了一瓶眞哪噠香膏,而且是至貴的眞哪噠香膏。她這樣作,就受了許多人的批評。他們說,這樣用油在耶穌頭上抹一抹,就花了三十多兩銀子;若把這錢賙濟窮人,可以分給許多人。但是主說,普天之下,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事。所以,福音傳到那裏,馬利亞的事也必述說到那裏。換句話說,若有人聽福音,也必須讓他知道馬利亞的事。可惜,在許多地方,福音已經傳開了,但馬利亞的事,卻並未傳。
信福音與獻香膏
爲何一面傳福音一面要述說馬利亞的事呢?因爲這樣纔能維持眞理的平衡。若只傳福音,沒有傳馬利亞的事,所傳的眞理就是偏的。人們很容易只傳福音,而不傳說馬利亞的事。爲甚麼呢?因爲說信主耶穌使人們上算、快樂、有所得,人們就喜歡;告訴他們出死入生、免刑罰、得永生、得救,人們就接受。你若告訴他們,信了主,從今以後當把自己奉獻給主,順服主,作祂的囚犯和奴隸,他們就不要。許多人信基督,只信到免死得救,不下地獄,有永生,上天堂的地步;並未信到肯把自己獻給主的地步。許多人只看見得救是脫離刑罰、脫離地獄,沒有看見得救是脫離自己、脫離世界。許多人只看見得救是得永生得福,沒有看見得救是被主得着。
路加福音記載一個主人擺設大筵席,叫僕人去把瘸腿的、有殘疾的,都請來赴席。這是福音的筵席,不管誰都可以來。當時人眞來了,聖經記載說,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。他們想,福音眞好聽,是神兒子口中所說的恩言。但是,非常希奇,主接着說,凡不背着十字架跟從我的,不能作我的門徒;凡愛父母過於愛我的,不能作我的門徒;凡不撇下這世界裏一切的,不能作我的門徒。許多人對於得救,只有不下地獄的思想,沒有基督的思想。他們信基督,不是爲着基督可信而信,而是因着信基督叫他們可以得好處。他們並沒有看見信基督,基督就是目的,只看見靠着基督可以到神面前,可以上天堂。他們信基督是道路,並未看見基督是生命。他們想要上天堂,免刑罰,要得救,自己又作不到,只好叫基督來幫忙。換一句話說,基督是作他們得救的手續,來達到他們的目的;基督並不是他們的目的。他們對於基督所要成就的事,並不懂得。所以馬利亞的事就必須述說。只聽信福音是不彀的,應當聞着香膏的香氣。因爲得救並非爲自己,一切都是爲着基督。這是馬利亞的故事。
在一個主日學裏,有人問小孩子說,你們誰願意作拉撒路?誰願意作財主?有的小孩說,我願意作拉撒路,因爲將來可以享福。有的小孩說,我願意作財主,因爲將來如何,我還不知道。有一個小孩卻說,我活着的時候,願意作財主,死後願意作拉撒路。許多基督徒也是這樣想,最好活着的時候享福,死後也享福;最好在兩個世界中都有所得。這是今天許多基督徒所走的路。至於馬利亞,她是活着作拉撒路,死後也作拉撒路。她死後如何親近神,活時也如何親近神。她死的時候如何把世界放在一邊,活着的時候也如何把世界放在一邊。她死後是作拉撒路,活着也作拉撒路。這就是馬利亞的故事。
我們不是不注重傳福音,但是主耶穌說,無論在那裏傳福音,也當傳說馬利亞的故事。若只傳福音,危險就在這裏。所以,必須傳說馬利亞的故事。人一面必須得着福音,一面也必須把一切給主。保羅說,「一人既替衆人死」,這是福音;但是,他並不停在這裏,他說,從今以後,「是叫那些活着的人,不再爲自己活,乃爲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」這就是作馬利亞所作的事。主替我死,替我復活,是叫我爲祂活着。這裏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,沒有基督徒光得救而不受苦難的。我們不只被定規爲着信主耶穌,也是被定規爲着主受苦。這是保羅說的。許多人信基督,只信到主耶穌使他們快樂的地步;沒有信到使他們因主耶穌的緣故而受痛苦的地步。他們甚至不知道甚麼是信基督,信到他們因主耶穌而受痛苦。感謝神,這痛苦是寶貴的!許多人信主耶穌只信到將來進天堂,並未信到今天出世界;許多人信主耶穌,只信到蒙神悅納,並未信到被人恨惡。但是,一個完全的信徒,一個完全屬基督的人,就是信主耶穌到一個地步,能被神悅納,也能被人恨惡的人。所以馬利亞的事,必須傳說。今天信福音的人很多,但是像馬利亞的卻不多。盼望我們今天不止信福音,也作馬利亞那樣的人。
主的價値
「有一個女人,拿着一玉瓶極貴的香膏來,趁耶穌坐席的時候,澆在祂的頭上。」(七節)馬可幅音是記着說,她把玉瓶打破了,把香膏澆在主的頭上。她這樣作後,就有猶大領頭說,她這樣作是暴殄天物,是把三十多兩銀子枉費了。他說,這三十多兩銀子,可以賙濟窮人。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,這是甚麼主意?這是甚麼目的呢?馬利亞把香膏倒在主身上,又是甚麼主意?又是甚麼目的呢?
先說馬利亞。她把香膏倒在主的頭上和身上,是爲主安葬用的。馬利亞想:我看見祂使我弟弟從死復活,祂常到伯大尼來,也常住在我們家裏,祂眞是我可愛的救主。祂曾四次告訴門徒說,祂要死(見馬太福音),門徒卻不懂,我知道祂死是爲我。祂死後,必然有人用香膏、乳香、沒藥膏祂,但等祂死後,再把這些倒在祂身上,有甚麼用處呢?我要趁祂活着的時候,就把香膏、乳香、沒藥,倒在他身上。我要把我的一切都倒在祂身上!
她甚麼時候作這件事呢?在主坐席的時候。就是在主快樂、不覺的時候,她偷偷的作。她不讓主知道,也不告訴主。她趁着衆人沒有作這事之先,偷偷的作在主身上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許多人要救恩,不要救主。許多人寶貴救恩,不寶貴救主。許多人寶貴基督教,不寶貴基督。許多人寶貴救贖,不寶貴救贖主。許多人寶貴基督的十字架,不寶貴釘十字架的基督。許多人注意信主耶穌於我有何利益,並不理會信了主耶穌,該對主如何。惟有馬利亞,她知道主爲她死,爲她復活,她該把感情、一切都給祂,把一切都化爲眞哪噠香膏倒在祂身上。到七日的第一日,有好幾個女人都到主的墳墓那裏去,要把香膏、沒藥倒在主的身上,但是,太遲了!只有這個女人來得及,其餘的都來不及。只有她知道主的死,只有她有奉獻,有供物。
實用主義
門徒以爲馬利亞這樣作是枉費,是蹧蹋。門徒以爲,拿這三十多兩銀子去賙濟窮人更好。今天在教會裏,也有這兩班人。一班人像馬利亞那樣,甚麼都給基督,認爲基督配得一切;因爲愛基督,就把一切給祂。還有一班人,就是要顧到實用方面。這一面,是像馬利亞以心作主的人。另一面是像門徒,以理智、以效率作主的人。
信徒中被愛所吸引的不多。愛是生命,愛是歸宿,愛是一切。莫說三十多兩銀子,就是三千、三萬多兩銀子也算不得甚麼。問題不在東西的價值如何,問題是在對方的價值如何。問題不是東西,問題乃是人的價値。人所看爲貴重的,莫過於他所愛的東西。他所獻上的貴重物品値得多少,主耶穌也就值得多少。許多人奉獻錢財時,算來算去,其實算的不是錢財的數目,乃是主値多少?你獻給祂多少,也就表明祂値多少。你不能給祂那麼多,就是祂不値得那麼多。請記得,一玉瓶眞哪噠香膏,說出基督的價值這瓶香膏,並不是說出馬利亞的奉獻,乃是說出神和基督的價値。一個人肯爲主犧牲,並非這人出得多少,乃是基督値得多少。殉道者所以肯捨身,並非殉道者犧牲得多,乃是看出主值得我們的生命。每個肯刻苦和奉獻的信徒,是表明基督值得多少。每個肯把時間奉獻爲主的,是表明基督值得多少。基督徒所以肯獻上一切,並沒有甚麼別的緣故,只因爲基督値得一切。
比方說:你買東西,出多少錢,就是表明那件東西值多少錢。價和値是相等的。一隻錶若値五圓,你只肯出五圓,斷不會給他六圓的。所以你出的五圓,就是表明你的錶値五圓。你對於主出多少價,就是表明主値多少。
門徒的看法是這樣:三十多兩銀子,可以賙濟許多窮人,也許彀養活他們幾個月。這樣,這錢是作實用的事。今天教會裏也有這樣的人。以爲當把一切放在有用的地方。那裏有用處,就放在那裏;那裏有功效,就放在那裏。那樣,就能使更多的人得救,更多的人得到幫助,工作就更大。朋友們,這種實用主義就是猶大的原則!
「何用這樣枉費呢?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賙濟窮人。」(八、九節)猶大是第一個說這話的,門徒隨後也附和他。猶大眞是經濟學家。甚麼時候經濟學進入我們的心,愛就要出去了。如果我們與基督算經濟,愛就沒有了。今天許多人籌算的是:我們若這樣作,就更有效果;若那樣作,就有更多、更大的用處。但是,主的問題是:這事是否爲我?主對我們說,「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(十一節)這是很重的話。換句話說,作工的時候很多,愛主的機會卻不多。今天是我們惟一彰顯愛主的時候。千年國度時,我們作工的時候多得很。哦!窮人多得很,工作多得很;但是,今天的問題,是我們愛主的心如何?我不是說,我們在永世裏不愛主,但是,彰顯愛主的機會乃是在今天。那時,我們看見主而愛主,並沒有甚麼希奇。今天,我們還沒有看見祂就愛祂,纔是好的!從愛看來,沒有一件爲着主作的事是不値得的;沒有一樣爲着主捨了、花了的東西是枉費的,是蹧蹋的。從屬世的眼光看來,馬利亞一舉手而花了三十多兩銀子,不切實際,徒然枉費,眞是糊塗。如猶大者,腳踏實地,實事求是,纔是精明。但是,主是盼望教會充滿了糊塗的馬利亞,而不願有一個精明的猶大。主在這裏替教會一次定規,就永遠定規了,到底教會生活的原則是因愛基督呢?或是講求實用呢?
馬利亞與猶大
另外還有一件事,我們也當注意。我們應當小心,不用我們天然的力量,和肉體的力量。應該約束自己,管住自己,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作工,來叫工作更大、更發達。許多人所作的,看起來好像是爲主作的,其實並沒有爲着主;好像是促進基督的國度,其實並不是促進國度。他們這樣作,不過是賣了香膏賙濟窮人。如果能賙濟五十、五百、五千或五萬窮人,而主的頭上卻沒有香膏,這又有甚麼用處呢?今天人都記念窮人(社會工作),卻忘了主頭上沒有香膏。有多少是爲着主的喜悅作的?有多少是爲着工作的需要作的?感謝神!從主耶穌那時候直到今日,還有不少肯枉費的人。保羅就是其中之。這個人這麼年輕,就能在猶太人中有地位,他在猶太的歷史中,必定能作猶太人的一顆明星。但是,他卻作了拿撤勒人耶穌的門徒。這豈不是枉費了麼?他曾在迦瑪列門下受教,他的哲學很不錯,他能學習更好、更多的哲學,或能成爲最有名的哲學家;但是,他卻跟隨了一個加利利的木匠作門徒,這豈不是枉費了麼?像他這樣的人,教會的歷史中有很多。如果把這些有天才、有知識、有口才、有思想的人,放在政治界、文學界、商界、哲學界、科學界中,他們必定有一番作爲。但是,他們所作的,世人說是枉費了。感謝神!基督值得這一切。這些人像一瓶倒出來的香膏,一陣陣的倒在主頭上。
世人說他們枉費了;連教會中也有人說,他們是枉費了,蹧蹋了。不只這樣,就是在所謂的教會中間,還有作「不枉費」的人的可能。許多人把實用主義帶到教會中間。他們算成本,講利益。他們所思想的是工作,不是主。他們所顧念的是需要,不是主的歡心。他們所注意的是效果,是多少人得救,多少人得幫助,不是嚴格的遵行主的旨意。但是,實用主義是主所棄絕的。我們在這裏不是爲着窮人,只要注意券祂的喜樂就彀了。
實用主義的大危險,就是牠要代替主所喜悅的。牠比世界的汚穢和罪惡好些,但是牠卻不是主的心意。無知的人很容易以爲實用主義就叫神喜悅。
今天教會人士所關注的,是工作大不大?所作的工能不能作報告?有沒有實利?按世界經濟學的看法,猶大是比馬利亞更好,猶大的辦法,可以賙濟窮人,養活他們幾個月,或能叫更多的人得益處。猶大是講實用實利的,所以比馬利亞更好。但是,救恩的目的,並不是爲了你我的福利,乃是爲了神的旨意,不是爲了你我與社會的關係,乃是爲了你我與基督的關係。我們可以救許多人,賙濟許多人,幫助許多人,但是,主說,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,你把當初的愛心失去了(參看啓二2-4)。
比方,某人的妻子,整天爲着家庭勞碌,但是,她的心卻愛着别人,你想她丈夫會喜悅麼?他寧可有個作事笨些、馬虎些,卻是全心愛他的妻子。神喜悅的不是我們賙濟三十或五十個窮人,不是工作多麼大,不是我們作工事奉;神所要的,是我們的心。我們應當看見:有一班人說,我最實貴的,就是我的一切,我的心血都要傾倒給主。另一班人,口是爲着主,心卻是爲着工作和「用處」。今天,人是要有「用處」,人怕失去「用處」。感謝神,今天在地上,有人並沒有「用處」,有人把自己的「用處」蹧蹋了,卻叫基督有所得着。
我常提起的和教士,按我看來,沒有一個比她更像馬利亞的。她眞是把自己蹧蹋了。安葬她的時候,有一位弟兄講起馬利亞的故事,說她所作的,是盡她所能的,像馬利亞一樣。我非常同意。她在世時,我有一次問她說,作工的條件是甚麼,她說:「作工的條件,就是肯爲神不作工。」一個肯服在神的手中,爲着神作個不足稱道的人,纔配作主的工。
主得着甚麼?
「她在我身上作的,是一件美事。」(十節)「她所作的,是盡她所能的。」(可十四8)換一句話說,馬利亞所有的一切都在這裏。你和我需要估價一下,把我們的一切都花在基督身上,都蹧蹋在基督身上。有許多人,他們可以作文學家,科學家,醫生,但是,他們卻爲基督蹧蹋盡了。今天神呼召人爲着基督來蹧蹋自己!弟兄姊妹,你盡了你所能的沒有?主能對馬利亞說,她盡了她所能的!哦,福音傳到那裏,蹧蹋的信息也傳到那裏;福音傳到那裏,爲主的緣故,許多人失去了更大的用處,更大的工作;福音傳到那裏,看效果、看結果的心失去了;福音傳到那裏,一切都倒在基督身上了。倒在基督身上,沒有一樣是蹧蹋的,沒有一樣是枉費的,都是實在的。今天教會人士是問:窮人、社會和弟兄姊妹得着甚麼?但是,窮人和工作算不得甚麼,我們應當問,主得着甚麼?但願福音在這裏傳過,馬利亞的事也在這裏傳過,作馬利亞的人也在這裏更多起來。